系列专题:《力拓“间谍门”背后的经济战争:铁规则》
日本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能源危机之前,原材料价格便宜,日本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优质而价廉的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仓库。 在整个澳大利亚矿区和巴西矿区,到处可看到新日铁、三井、住友、浦项这些熟悉的名字,到处都有日本人和韩国人在开采铁矿。 在澳大利亚、巴西等矿区密集的地方,到处可以看见三井旗下新日铁的标志;商船三井为各国的钢铁企业提供铁矿石的运输服务;而运输所用的大型矿砂船又由三井船舶制造。 三井物产协调、贯通了上下游整个产业链,作为一个中介,它“既知道供应方的条件,又知道需求方的需要”。 三井的产业链庞大,旗下企业包括汽车生产商丰田、电器产品生产商东芝、造船厂三井船舶、造纸厂王子制纸、三井矿山、三井生命保险、三井信托银行等。 甚至连日本主流报纸之一的《日本经济新闻》也属于三井财团。在创立之初,《日本经济新闻》是三井物产的“企业内刊”,时称《中外物价新闻》,主要为三井旗下的各个公司提供商业情报。 “二战”后,日本“四大财阀”(另外三家是三菱、住友、安田)均被美国占领当局强行解散,三井集团被分割成170家小公司,一度发展缓慢。直到1952年,在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商社培植措施下,原三井系统的众多小企业又开始不断合并。到20世纪60年代,三井再次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财团。 “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和“三菱综合研究所”这类机构正是日本政府重要的智囊团。
![第6节:铁规则(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54696773585.jpeg)
三井物产很少做大股东,它一般只在所投资的企业中占5%~10%的股份,甚至更少,但它通常会联合旗下相关企业共同投资,而后者的投资往往是前者的好几倍。 2001年三井物产帮助淡水河谷成功并购巴西资源公司CMM。三井物产本来就拥有CMM公司40%的股份,后又从CMM创始人的孙子Frering兄弟手中买进60%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彻底并购了CMM之后,三井物产将一半的CMM股份卖给淡水河谷,帮助后者成功控制了CMM公司。 2002年4月,三井物产为了强化与淡水河谷的战略联盟,动员了其全球各地在矿山机械、交通、物流等各方面的资源。其中包括: 三井物产机械本部建机产业体系事业部从中斡旋,介绍淡水河谷从日本小松制作所订购了推土机、大型自卸车、液压挖掘机等总计30台共约 5000万美元的大型设备。矿山机械交易中,设备维修、维护、零部件供应等问题十分关键。三井物产正是凭借与小松制作所多年来的合作关系,促成了此笔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