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亚勤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
创新和全球化协作将是全球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核心推力
2009年博鳌亚洲论坛刚刚落下帷幕。在这个“经济寒冬”中,与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商业界的领袖以及媒体朋友们在“博鳌亚洲论坛”的平台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对论坛围绕“挑战与展望”展开的系列讨论,我感受尤为深刻,并从中获得许多启示。在此,再把与会期间的一些思考所得做总结,与大家分享。
第一,转换角度看危机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积极方面,充分把握危中之机,化危为机。
历史的经验证明,虽然经济衰退具有显著的破坏性,但它也可能有“积极”的一面。反顾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以为就有如下好处:
1、遏制了失控的超前消费行为,去掉虚假繁荣的泡沫。在在全球经济景气真正回暖之前,必须先补上总量达到30万亿到40万亿美元超前消费的亏空,这就是预支未来必须偿还的代价。
2、危机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的好时机。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正是在19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期,分别利用了石油精炼和钢铁冶炼方面的新技术,向竞争对手的弱点发起冲击,从而登上了新兴的石油和钢铁行业霸主的宝座。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铝业、中石油等一批资源型企业逆市而动,在全球展开并购行动,也反映了他们明确的远景规划和坚定布局。
3、实现人才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危机时刻是人才结构调整的好时机,一方面,可以有时间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和提升,另一方面提供了更多吸纳外部顶尖人才的机会。从人才分布结构上来讲,更多富有才华的人将从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行业转向代表未来趋势和热点的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未来的几年可能会被证明是新兴行业加速崛起、成果丰硕的时期。
4、促使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回归理性,进而减少对能源的过度消耗,改善对环境的破坏。金融危机在造成GDP下降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但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速清洁能源的开发。
5、唤醒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中国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成长,我们已经习惯于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分享价值和机遇。此次全球性的经济低迷促使我们自我检视与反省,调整步伐,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中的挑战。比尔?盖茨曾一再强调:“我们离破产只有18个月。”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继续,很多企业乃至产业都备受冲击。以我所在的IT业为例,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IT部门往往被要求削减IT预算,而消费者对购买电子产品也持更谨慎的态度,这就使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IT市场明显较往年更低迷,包括硬件、软件、IT服务和电信四大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而且这种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经济的萧条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的机会——一直专注于业务扩张的企业终于有理由回归基本面去重新思考企业架构是否合理,用放大镜去考察核心业务的每个环节是否完善,如何节省成本;同时,也有机会去制定长远的战略,用望远镜去眺望走出低迷后的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创新和全球化协作,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动力,将是驱散冬天寒意的火种。
回顾过去20年来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会发现促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核心推力:一是持续的创新,二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遭遇经济寒冬,全球化的进程不应该放缓。过去十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崛起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重要的保障。但在危机时刻,一些国家开始显现保护主义的倾向。比如不久前有报道称美国有一股势力在鼓吹优先雇用美国人和只买美国货,真那样做的话,其实对美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很不利。经济危机不是一个国家的事,因为全球的经济业已连为一体——当整个世界都在阴霾的笼罩下,就更需要大家同舟共济,抛开国家的界限,共同筹谋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忙着设置各种贸易限制,同时梦想着独善其身。
而创新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将是推动经济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过去30年来,创新催生出很多新的产业,像PC、互联网、半导体芯片和新媒体等等,有效地带动了相关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微软今年将在全球投入90亿美金进行研发,比去年增长15%.最近麦肯锡也对过去20年里200多个高科技公司在每一次经济低迷时刻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投入研发投得对、投得多,往往在经济恢复的时候就会有更大的作为、更强的竞争力。
这方面也可以看看美国和日本的例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甚至一度让美国人感到恐惧,但由于过于强调硬件而忽略了软件创新,没有把握住信息化机遇,日本在1990年以后由辉煌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同一时期,美国却进入由IT产业带动的“新经济”高速增长期。
另一个例子是美国无线电公司(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在上个世纪的“大萧条”时期它的股价一度受到重挫,但它并没有减少对创新的投入,并敏锐地将专注的重点由无线电转向新生的电视机市场,终于在1934年恢复了盈利。
诚如比尔.盖茨所说,经济危机对弱者是危险,对强者是机会。如果能发现和把握机会,企业就能跑得更快、更远。所以企业不应该浪费任何一次经济危机,而是要以变化去应对变化。
第三点,信息技术将成为我们走出危机的一个重要引擎。
IT是繁荣年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天,IT也是我们走出危机的重要引擎。
IT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困难时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生产力,还可以协助传统产业转型,开拓新的商业模式。而且IT产业还具有强大的辐射与拉动效应。在接受博鳌官方网站采访时我曾提到,任何时候都应该多投入IT,并有效借助IT带动企业走出泥潭。
眼下许多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削减成本和降低风险。事实上,许多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达成这一目标。比如虚拟化技术。这是一种能够在单个计算机上运行多种操作系统的技术,能够使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得到充分应用,从而降低成本、减少能耗。又比如统一通信技术,它把语音通信、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融为一体,使企业能够以降低硬件及维护成本的集成软件解决方案替代传统的电话系统。以微软为例,早在2007年,我们内部的IT部门就已将25%的服务器移入虚拟环境中,最终节省成本达1000万美元。如今,我们只需要4位员工就可以管理整个公司3500台服务器。由于使用了统一沟通系统,我们通过降低硬件及维护成本,每年节约了500万美元。
再从IT带来的长远价值来看,有数据表明,在美国,对交通、能源、供水等领域投入10亿美元,能创造1.8万个岗位;在信息技术领域投入10亿美元,则可创造3.1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在中国,刚刚启动的3G服务“将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3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新的技术往往会催生新的产业,如国内的网游业、3G等等。
总之,随着IT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很可能会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在传统的零售业,个人电脑、互联网和宽带已彻底改变了该行业的竞争态势与运营模式,原本需要几个月甚至更久才能贯通的传统经济流程现在只需几分钟即可被打通,而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执行更是被极大缩短。所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信息技术都将是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强有力的引擎。
最后,关于“中美经济可能呈现U形发展”的观点,媒体上已经有很多的报道。但在此我想强调,尽管中国经济可能仍在趋向U的底部,但今年第一季度GDP仍保持了6.1%的高增长。而且我也从最近的统计数据、从政府的报表、从业界朋友的感受中看到了一些对中国经济复苏而言相当积极和正面的信号。所以我也想与大家交流我的想法——对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未来,我是充满信心的。
我由衷地认同比尔.盖茨在2007年博鳌论坛年会的主旨发言中说的那句话:亚洲的发展未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