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尽管如此,在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不停地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之道。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试图来一次从微观的企业个案到宏观金融制度,再到中观产业政策等层面的多角度报道。通过各方面的分析解剖,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给出一些新的解决思路。
顾小锋的格林威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部是一座五层白楼,远远看去,白楼独门独院不算抢眼,连同周围星罗棋布的高科技企业一起,矗立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内。
能在这片巴掌大小的土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容易。这里被称为“中国的硅谷”,科技人才密集,研发水平领先。在业内外人士眼中,这里既是一个竞争激烈、适者生存的生态圈,同时它朝气蓬勃,也是创业融资的风水宝地。
作为一个商人,顾小锋表示他愿意把事情简单化。他会轻描淡写地用几个数字分析如何做一笔划算的买卖。但当被问及民企融资的采访主题时,他却严肃认真起来:“大家都认为融资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
在这之后,顾小锋和记者谈到的,更像是一个高科技民营企业创业、奋斗和生存的经验总结。
一个企业做了四五年,还天天嚷嚷缺钱,是不正常的
作为格林威尔的两位创始人之一,顾小锋十多年前便来此创业。如今他已经是格林威尔的董事长。对于自己的事业,他与同样活跃于此地的VC(风投)之间做了一个比较,“VC是要和你分利的,他们进了这个门先要找到出口,好选择时机全身而退。而我进了这个门,就打算踏踏实实干下去了,我要做的是百年老店。”
格林威尔的融资理念似乎也延续着这种稳扎稳打的思路,顾小锋介绍,在格林威尔创业初期,资金主要来自于私募,“我们借了10%利率的借款,因为我们找到了能比这个收益率还高的项目。一个高科技企业在一开始没有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做了四五年,连基本运作还维持不了,我认为就是项目自身的问题了。”
对于有钱和没钱,顾小锋表示并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疆界”有多大,“你手上有10万元,你却要搞1000万元的运作,这样借钱肯定比较困难。相反,如果你要做5万元的项目,你就有钱了。现在大家说没钱,是要看做的事情有多大。”
“融资是一种工具”
对于融资,顾小锋说:“融资很重要,它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这就好比一伙人都从上地去天安门,有的人开车去,一小时到,有的人骑自行车去,一个半小时到。”
顾小锋认为,对于一个企业,相比于融资困境,真正的难题还是在于能否找到好项目。“问题是给有的人一辆跑车,他根本就不知道去哪里。企业要做大,关键在于其内在的能力,创造力也好、市场的能力、管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
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是门学问。在顾小锋眼中,理想的融资应和企业的发展同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企业初创的时候,你要看需要的是什么。有的人没有钱,但是有很好的主意,这时候他可以选投资人。把自己的想法做成一个雏形,能够让人清楚地看到投资盈利,然后再找VC,扩大再生产的时候,已经有了流水和盈利能力。如果已经形成了应收账款和短期流动资金,那么可以找银行。长期发展壮大,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那就可以选择上市了。这样从公司到出生到发展壮大,不同的阶段可以利用不同的融资工具。”
“商业环境应该有它的作为,而企业也要有自己的作为”
在上地和中关村,和格林威尔同样做通信技术的企业多得数不清,上市公司也相对密集,其中就包括已经上市的中兴通讯。
表面上看,这里的融资环境很繁荣,但身处江湖之中的顾小锋还是发起了牢骚:“总体看每种方式都有,VC、IPO、私人借款、银行贷款等等一样不少,但是每一项却都有点儿残废。”
“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的商业作为和政策作为都有缺失。中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改制,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制度要灵活。如果一个项目有很好的盈利预期,你不听,却非要盯着你有什么担保人,有什么不动产可以作抵押。我们企业在中期,项目很好,可是我们没有抵押物作抵押,很可能就错过了很多的机遇。”
尽管对制度的瓶颈有抱怨,但顾小锋谈得最多的还是适应。和其他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同行一样,适应已经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必备素质。
“你感冒了,你抱怨环境污染,人家就会说你有毛病。你必须适应这种商业环境。当然,我们要为改良这种环境做努力,但和你适应环境又是两回事,毕竟在这种环境中还是诞生了中兴、华为和用友这样的巨人。”
“人要适应社会,一切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东西没卖出去,不要说客户不认同,要看你的产品有没有问题。商业环境应该有它的作为,而企业也要有自己的作为,都说民营企业从小就是苦大仇深,从公众理论上我们总是呼吁要改良环境,改良融资体制,但是回到企业我们还是该怎么干事业就怎么干事业。”
说到这,顾小锋笑了,他换了一个轻松些的坐姿,点燃了一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