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安吉白茶“白茶娶妃”专题
编者按:时下的中国茶叶行业,仿佛是一匹吃了兴奋剂的骏马,疾驰在大江南北、国门内外。
中国茶叶复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民的健康需求使然。喝茶,小则提高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大则提高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素质。
就如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样,我们也许会看到,一杯茶健康一个民族。加之喝茶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意义,更具有文化层面的意义,甚至可以“优化”一个人的心灵。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11月5日,安吉白茶行业领导品牌世外茗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健康观念的引导下,有可能会出现茶叶战胜咖啡的局面,即“白茶取代咖啡”,简称“白茶取啡”,后被戏称为“白茶娶妃”。
这一观点火速在业界传播开来,旋即引发了一场“白茶与咖啡”之间的大讨论,被娱乐化为“白茶娶妃”之后,茶叶与之间的战火更为激烈,可以说是激起网友“千百万”。
其实,茶叶咖啡之争,或者说茶和咖啡之间的“较劲”和“暗战”,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在这一十分巧合的时机里,安吉白茶领导品牌世外茗源抛出了一个十分顺势的观点,可以说是在“战火”上“浇了油”,让“战火”陡然升级。
结果是,表明平静的中国茶叶行业,或者说是中国饮料行业,就由世外茗源的一些简单观点引出了沸沸扬扬的“白茶娶妃”论,至今争论不止。
我恰巧在2006年第4期的《连锁与特许》杂志上看到作者吕志墉撰写的《咖啡和茶的博弈——两大连锁产业市场共生共荣》一文,文中有很多分析和观点,值得各方借鉴和参考,现全文如下,与大家共享。(以上引言和标题,为摘编者添加)
咖啡和茶的博弈
当今世界以饮品代表人类文化的惟咖啡和茶,咖啡代表西方文化的理智和节奏,而茶则代表东方文化的睿智和清悠。目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连锁商业中,咖啡和茶形成了两大阵营,或许还有第三大连锁阵营—那就是咖啡和茶的综合体。
时下,时尚界“西风”盛行,西方文化当道,在我国商业日渐繁华之际,国际交流火热之时,国人对西方文化倾斜度越来越高,人们以西欧文明为美,一股“西欧热”风靡于大街小巷间,连民工都穿着西服在工地上颠跑着。而在饮品行业,国人对于咖啡这个“洋茶”已经习以为常,似乎改革开放至今的数十年渐变只在一夜间同化了亿万中国人的休闲习惯:中式书桌上泡着香茗却戴着耳机听摇滚、爵士乐,抑或端坐在咖啡馆内望着路上满眼黄皮肤中国人。咖啡与茶,看似冤家对头,在国人眼中却都变得必不可少,两者在国内的推崇者各当其道,争斗之势,让人不禁遐想:在叛逆的80一代玩转于当今时尚之后,古老的茶道还能在这场市场争夺战中站得住脚跟否?未来的中国,究竟是Coffee深得人心还是茶道能不易其本?
咖啡情结
咖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幽雅、清高而又浪漫、高贵的情调还缘于咖啡的发现过程,据说在寻找咖啡的旅途中,无尽的热情与罗曼史成就了咖啡如今的格调与品位!而“Coffee”这个词来源于大家公认的咖啡诞生之地—伊索比亚的咖发(Kaffa),后来随着咖啡的广泛流传便使用KAFFA命名,直到十八世纪才正式易名为“Coffee”。
如今,全世界每年消费的三分之一的咖啡都来自于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地—巴西,当地有名的产地“麦德林”、“波哥大”等,出产的咖啡豆味道浓郁,品质较高。在巴西出产的咖啡豆品种繁多,等级也不尽相同,以中档咖啡豆为主。而阿拉伯出产的咖啡品质较好,价钱亦较贵。哥伦比亚为世界第二大咖啡豆生产国,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其咖啡豆品质优良。被视为最高等级的咖啡称“蓝山咖啡”,出自牙买加,真正的蓝山咖啡豆产量十分低,因而非常金贵。
咖啡的高贵之处也在于其极为讲究的品种挑选、考究的研磨工艺,以及烘培制作和冲泡方式,重点在前三步,因而人们将咖啡看作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于是,咖啡在人们享受生活的过程中成了必不可少的主角!真正享受咖啡的乐趣在于它的口味与消费时的气氛,往往搭配了心情做调料的咖啡被喜欢玩味的人称作是“有灵气的咖啡”。同样的咖啡,在不同心情、不同煮法、不同伴侣的参与下,形成不同的韵味,“意大利”的浓郁、“拿铁”的甘纯、“卡布其诺”的轻快,都让人难以忘怀。追求精致生活的人们,如今大多喜欢选择咖啡来陪伴自己度过忙里偷闲的愉快时光。无论在会友的轻松气氛下,还是在庄重的宴会典礼上,咖啡是永不过时的点缀。
中国茶道
相形咖啡的红火,轻灵、悠长的东方茶的低调造势不能不让人敬佩,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绝不亚于咖啡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无数高鼻子、蓝眼睛的异国人士慕名而来,对茶充满着敬意,就像泰森臂上中国伟人的头像、法兰西绅士脖子上的玉一样。
茶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色泽接近自然,更在于它悠久的历史,亦似世家子弟的儒雅。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深谙茶道之精髓,更将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人生也不可与之相离:“日啖三大杯”、“无茶不成仪”便是古人对茶重视的完美写照!古人不仅热爱茶道,更是把提高非凡境界、善品匹配的陆羽奉为圣人,饮茶之书被奉为《茶经》。佛教乃是世界名教之一,其与茶史的渊源也可追溯至晋朝,佛教在茶中溶入了“清”、“静”、“悟”等佛学思想,将人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这使茶的风格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当年周作人的苦茶诗也引起过人们对茶的特别爱好,而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与菊桑茶也有过纠葛。于是,茶又多了一份诗情画意。
茶叶如同咖啡一般,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制作过程也颇费周折,优质茶叶的金贵程度不低于咖啡。茶与咖啡的气候要求不同的是:茶叶栽培对光照要求极为苛刻,光照的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光合作用和质量,而采摘后的茶叶,炒或烘培也极考验功夫。有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热天做炒茶”,就是茶农对园茶炒干手工操作烦劳情况的形容。
完全的手工摘采、红掌杀青,给茶叶赋予了原创而非工业化的气息。自古以来,人们对茶的研究就很认真,从茶叶的栽培、摘采的时间、炒干的高要求,到成品后冲泡时对茶具的选择,水温、水量的控制,要求都相当严格。至于对好茶的评判,普遍认为:一壶好茶就应该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完美味觉冲击。这使茶道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由于茶的悠久历史与典故,至今说起茶来,人们都似乎还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派祥和的画面:青砖黛瓦的老式房屋,爬满爬山虎的墙上贴着泛黄春联,榉木桌子上摆着沾满茶痕的紫砂茶壶,还有那雕花的窗棂上透出的清凉的月光……让人怀旧而温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只能在品茗时分,方能享受到中式的休闲方式、布景和道具。
文化交锋
不知道用茶罐煮咖啡是何滋味,然而在今天,两种格调、两种风格的饮品却遭遇了一次大碰撞!西方速食主义观念的流入,狠狠地冲击着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随处可见咖啡吧、西餐厅、酒吧的老板们乐此不疲地用惯用的“伎俩”赚钱。而咖啡作为西式餐饮的主流产品,与牛排一起风靡了整个亚洲,连台湾地区的王永庆老先生也搞了“台塑牛排”。而更加强势的咖啡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冲击着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的味蕾。国人有了鉴赏咖啡的能力,茶便失去了它的主力战场。中国茶魁家乡杭州一度不卖龙井只卖咖啡,各类曾经幽雅的茶馆在审美和利润的冲突下,为求自保而纷纷易味,不少茶馆改造成以娱乐为主饮茶为辅的“棋牌室”,茶的身价处在下降的通道上。
时尚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的时尚人士又带动了社会时尚,而当今被称为80后一代中,又有多少人会安分于品茗吟诗、焚香抚琴呢?他们一出生便浸淫在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接受的是咖啡的浓郁和强烈,信奉的也是咖啡的身份与品位。这一场景未必只是在故事中出现:某高档次西餐厅内,一对年轻时尚男女在斗嘴,气呼呼的性感女郎拿起一杯咖啡泼向男子,仿佛泼咖啡也已经成了时尚。很难想象那女子是用一杯绿茶泼向男子的,似乎这样的浪漫寓意只有咖啡才能表达。
放眼如今越来越“西化”的中国,不知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更多西方文化汹涌的激流中,以茶为象征的古老的中国文化,是否能在这股奔腾而来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担忧似乎是多余的,就在我们担心中国武术失传之时,世界各地不少金发碧眼或浑身炭黑的异邦弟子来中国拜师学艺。在饮品世界里也是这样,“80后”们拒绝喝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异国友人却格外青睐中国茶的另类风味,中国香茗也似一股旋风袭击着世界各国的饮品市场。为求市场,咖啡与茶的商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你有速溶咖啡,我有即冲茶;经典的煮咖啡做成了即冲型,方便了人们的享用,而茶aihuau.com也做成了茶包形式;在人们忙到连冲咖啡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推崇简约与速食主义,出现灌装咖啡;茶类也不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灌装茶,向人们销售健康与自然。理性和睿智在博弈,“节奏”和“悠长”在厮杀,在拼搏中谁也没有倒下,就像“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争,于是出现了悖论:谁也难容谁,谁也离不开谁。
于是,“咖啡茶”诞生了。咖啡茶的制作方法是将咖啡中注入适量绿茶,两种苦味相互冲击而又相互制约,奇特的色泽中融合了浓郁和清悠,洋溢的芬芳中混杂着显赫和隐逸,咖啡中萦绕着茶味,咖啡增加了轻灵,而茶茗附加了激情。
茶与咖啡的博弈是一种东西文化的碰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茶与咖啡有着同样深厚的文化积淀,问题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集中,咖啡似乎做得更为出色些。人们很容易把咖啡馆视为身着西装革履的绅士们交际的场所,一个不失身份的商务会谈场所,一个能表现都市年轻人时尚心情的休闲场所。这里固然有国人“外来和尚好念经”的追捧心态,其实更是咖啡文化找到了传承与变革的结合点。相比之下,中国的茶文化在这方面就显得稍逊一筹。
“咖啡茶”或许只是一个尝试的开端,以后的咖啡与茶的市场斗争中,还会有层出不穷的创意满足人们挑剔的口味。未来发展中,追求复古与时尚并存将成为咖啡与茶的经典磨合时期,也将有更多的新产品响应人们的感官与味蕾。
不要幻想茶会阻击咖啡的入侵和扩张,也不要担心咖啡会殖民茶的世界,它们必将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