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危机、选择和出路(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274332110653.jpeg)
系列专题:《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选择和崛起》
这一轮金融扩张的支点是房市泡沫。 但是,房市泡沫遇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制(参考下一节)。为了突破这种内在限制,许多金融资本在这场向不可能的挑战中,开始模糊了创新和欺诈的界限。金融资本开始通过创新,人为提高房屋可承受性(affordability),以刺激虚假需求,缓解房屋市场过剩的压力。这一系列创新包括推出可调整利率房贷和次级房贷,甚至所谓“你选择支付方式房贷”等创新产品;在具体房贷过程中,为了将贷款发放出去许多贷款公司和代理人开始大量弄虚作假,等等。这一系列创新,推动了房地产投机浪潮。许多这类的金融创新实际上类似于欺诈。许多购房者实际上根本无承受能力。房贷资本的这种“创新”制造出许多金融垃圾。这些金融垃圾,又由华尔街通过另一番创新,变废为宝,打包成高回报、低风险的优级资产。以处理这些垃圾为中心,逐步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专门包装、评估、推销和担保这些垃圾,形成了完整的资金链条和激励机制。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金融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了房市,推动了金融泡沫,将世界各地的资金更大规模地吸纳进美国。 在金融资本走向危机的过程中,金融全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贷款公司制造贷款,然后将贷款卖给华尔街,用换回的资金从事新一轮房贷;华尔街买进房贷,通过证券化将其同其他贷款混合打包,变成优质债券(CDO),卖给遍布世界的投资者,将世界各地的资本吸收回美国,变成手中的资产,华尔街再用这些资产买入新的房屋贷款,进入新一轮证券化打包过程。 世界资本的这种大循环支撑着美国的房屋泡沫。 但是金融资本无节制地追求风险,导致系统风险的高度集中和积累,为美国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风险。从2000年开始,美国的许多有识之士先后对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发出警告。其中包括前政府官员、前美联储成员、知名学者等。但是,新自由主义政策制定者对这些警告置之不理,继续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和对“金融创新”的放任自流的政策。结果导致了这场危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金融自由是“金融共治”的基础。有人不愿意抽走金融共治的这一块基石。这种自由放任政策不仅基于格林斯潘对金融产业的看法和哲学,也基于美国霸权的需要。美国霸权建立在赤字基础上,而赤字战略得以持续的前提是美国必须将世界上过剩美元吸纳回美国。这是美国霸权对华尔街的依赖。美国需要华尔街和金融资本创造出高回报。美国的赤字战略有一个最低条件,那就是有人愿意接受一文不值的美元。如果美国金融体系可以“创造”出巨大财富和高回报率,世界其余国家就愿意接受美元,然后长期投资美国金融产品,等待财富的增长。世界各地的资本就会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金融体系越有吸引力,美元就越有吸引力,美国就越有能力将赤字美元循环回美国,赤字战略就越能成功,美元霸权越牢固。否则,世界上将没有人愿意将财富循环回美国。那时候,美元将成为真正的白纸,为世界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