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小贾选择以销售作为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希望能从基层做起,受受锤炼,这样会成长得更快。而如今,小贾变成了典型的“坐班族”,不用自己出去跑业务,工作轻松了不少。但小贾不喜欢这样的状态。同事们不理解小贾的想法,还有人说他是“自讨苦吃”。
小贾想到要换工作,可一来,他抹不开熟人的面子;二来,他又不舍得放弃优厚的待遇。可再这样下去,小贾担心自己学不到更多的东西。应该如何取舍?小贾决定向专家求助。
吴岱妮观点: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权利
案例中,小贾面临两个选择——留下或者离开。其实,我从小贾的叙述中发现,对于跳槽的利弊,他早已有了判断,但之所以迟迟难以做出决策,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徘徊在自己与父亲之间——到底是过自己的人生更重要,还是过父亲的人生更重要。在他看来,留下的好处之一是有助于维护父亲的人脉关系。换句话说,留下是为父亲,离开是为自己。在此情况下,小贾应该尝试与父亲沟通,了解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到底是什么。同时,小贾也要让父亲明白,即使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他也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很多人习惯凡事为别人着想,比如为家庭、为团队等等。在这些人眼中,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去努力争取是一种缺乏大局观、自私的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权利。这不是鼓励大家去伤害他人,做出不利于他人的事,而是希望大家在面对选择时,能多问问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什么。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才能在特别疲惫的情况下也充满动力,才能活得真实、自由、精彩。
另外,我觉得小贾选择将自己的经历说出,主要是期待得到专家的认同,并请专家帮他做出决定。但我要告诉小贾,专家等外界因素只是催化剂、加速器,所有的决定还是要由自己做出。
纸上Blog
长在台湾,学在温哥华,工作在纽约和北京,在吴岱妮的经历中,四个地方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谈到她所经历的那些城市,吴岱妮抛出一连串精彩的比喻。
城市味道
台北像一杯牛奶,简单、包容。我对那里的感情就好像孩子对牛奶的感情一样单纯和自然。
16岁的时候,第一次独自出国,温哥华带给我的强烈刺激好像一罐充满了苏打的可乐,新环境带给我很多强烈冲击。兴奋、快速、充满能量,与青春是同一个口味和脉搏。
纽约是文化和金融中心,这是我喜欢的。她要求我严格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或许“香槟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我为什么用这个比喻——在庆祝酒会上,声音非常庞杂,就好像纽约这个信息爆炸的大都会。你的注意力只能被最大声地给吸引走,那声音可能是你的名字,可能是你熟悉的东西,也可能仅仅就是因为声音大。所以你要学会在庞杂的声音里聚焦。在纽约,选择是最多样化的,所以这里需要更清醒的决断力来确定方向。
在我的心中,北京是咖啡,深邃凝练。因为她累积了我过去很多年的东西,台北的、温哥华的、纽约的人都汇集到北京。对我来说,纽约已经没有太多挑战,很多事情都能被控制,而国内的环境既熟悉又陌生,充满无限可能。我想,无论是出国或者回国,重要的是知道理由,接着是文化胜任力,考验你对未知混沌状态的适应能力,也许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历史、风俗,会对事情有帮助;再次,就是情绪胜任力,一个目标明确的人,是不会被情绪绑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