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业者来说,融资不总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更让人不愉快的,是融资后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有时甚至被出资方赶出公司。这其中包括新浪创始人王志东、乐百氏杨杰强等五位高管、中国企业网原总经理张冀光等。被eBay以3亿美元收购的易趣,不久前其创始人邵亦波也卸任CEO,改任董事长。
都是资本的意志?
“这样的案例很多,其根源是创始人与投资人在公司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资本的意志决定了这种结果。”大岳咨询公司高级经理郑利国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
中国企业网创始人张冀光就是其中的一例。1998年,张冀光创办中国企业网控股有限公司,1999年9月被当时中国数码收购80%的股份。融资后,张冀光担任总经理,于品海为董事长。2003年8月,中国企业网更名为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
而2004年春节以后,一直与于品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张冀光发现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于品海要求公司发展更快赢利能力更强,但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比较快了”。2004年3月29日,于品海签发了一纸董事会决议,罢免董事总经理张冀光的职务。
但张冀光认为于品海要自己离开的方式是不合法的,称当天并没有召开任何会议并且某董事签名被伪造,该董事会决议是伪造的,并为此与之“对簿公堂”。现在已创建了铭万品牌的张冀光认为自己如果再次融资,“一定要制定科学的、符合法律的文件,把合作伙伴、小股东的利益都固定下来。公司中的每张纸都是珍贵的”。
不过郑利国却认为,其实创业者与投资方的经营理念不一样,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关键是谁占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决定权,最后反映的都是资本的意志”。
实达铭泰公司创始人何恩培相对来说就要幸运得多。实达铭泰1997年10月成立,1998年为融资向实达出让了51%的股份。后来,实达铭泰又向香港一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融资,实达、香港上市公司和公司管理团队各占1/3的股权。
尽管如此,何恩培和其他4个创业者一直是企业的管理层,非常稳定。“我们融资之所以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权,是因为IT企业强调对新技术的把握和创新,强调管理团队的重要性。”他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而我们几个创业者一直非常团结,投资者非常信任我们,所以管理团队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
“这说明,非控股股东代表出任董事长虽不常见,但并非不能。”郑利国评论说,“创始人在新公司失去股份优势后,对企业的控制能力更多取决于其个人威望和领导才能,以及是否符合资本力量的中介目标和战略需要。”
创业者何时最易出局?
考虑到融资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创业者和投资方的博弈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新的投资人介入公司后,投资人出于实现投资目标和自身战略的需要,一般不会坐视原创始人长期发挥主导作用。”郑利国说,“除非其战略得到彻头彻尾的贯彻。”
根据郑利国的介绍,创业者最容易出局的情形包括:在投资合同或者契约生效后,迫于竞争形势或投资人战略的需要,投资人立即改组管理层。这一般仅见于敌意并购;新公司磨合期间,投资人或创始人可能发现一些潜在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影响到公司运行,投资人会考虑调整管理层。
而新公司磨合期后,由于新公司运行是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品牌整合的过程,需要在持续稳定经营和管理创新之间进行权衡。郑利国认为,创始人在新公司磨合期后离开公司,应该是投资人和创始人的双赢选择。
如何提高控制力?
创业者在融资之前,郑利国建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决定牺牲什么,然后据此设定自己的融资计划。比如,如果希望将来自己能控制公司,就可以相应提高自己股份的比例。
“从创始人来说,融资策略必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和融资动机。”郑利国说。如果希望保持对企业控制力,宜选择金融资本或利用衍生资本工具(如可转债、优先股等)。金融资本主要通过股权转让和现金红利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优先股、可转债等衍生工具的投资人对公司的话语权受到某些限制,不会与创始人目标发生直接抵触。
创业者若是选择私有投资者入股,为了防止以后被私有资本控制,美国圣克拉拉大学迈尔·斯塔特曼(MeirStatman)建议可以先考察一下该私有资本已经投资的企业的情形。如果私人资本对这些企业偶尔的增长放慢没有激烈的反应,或者没有对原创始人过多干涉,就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投资人。“另外还要评估一个以上的投资者,记住,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在选择了投资人后进行谈判和签订投资合同/协议时,创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增加某些确保创始人控制权的条款。“但是由于资本的强势地位,这些条款的可执行性、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因而只是一种软约束。”郑利国认为。
对张冀光来说,即使自己胜了官司,他也表示不会重回中企动力。“我只希望自己离开有个体面的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