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应该让主粮如水稻也“转基因”的争议尚未平息,媒体又传出消息,有1400吨转基因菜油混入了国储库,搞不好,民众将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享受到了转基因的待遇。
![关注国计民生 总结 国企承担得了“国计民生”的重任吗?](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22173366314.jpeg)
近年来,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对国产菜油实行“托市”。有关部门在《关于切实做好2013年国家临时存储菜籽(油)收购工作的通知》中专门规定,“严禁将进口油菜籽加工后作为国家临时存储油入库”。但在媒体曝光之后,中储粮总公司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发现2家企业违反收购政策,将进口转基因菜籽油掺入临储库存,分别为994吨和483吨。 企业偷梁换柱,用进口菜油冒充国产菜油,动机十分简单,完全为了谋取不义之财。目前,国产大宗菜籽油市场价约为8820元/吨,进口转基因菜籽油到岸价在7928元/吨,二者价差已在900元左右,而国家托市收购的国产菜籽折算为菜油价格则为10400元/吨,与进口菜油价差高达2400多元。于是,个别获得托市收购资格的企业便将进口便宜菜油冒充国产菜油上交国储库,大发横财。 国家对国产菜油进行托市,一是出于保护农民种植油菜籽的收益,避免“谷贱伤农”的悲剧;二是在国际低价转基因菜油的冲击下,保护中国非转基因的油菜籽种植,两者都属于“国计民生”范畴。如此重任,按照中国政府的习惯性思路,自然落在国企的肩上。但现实是,这两家受中粮、中储粮委托的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工作的重大意义”,而是混同于一般企业,做起了“狸猫换太子”的勾当,辜负了国家和民众的期望。 “在商言商”,国企这么做虽然无法容忍,但尚可理解,因为按照规定,有资格参与托市收购的企业可以获得每吨油菜籽220元的委托加工费,有国家油脂代储资格的企业还可以另外获得每年120元/吨的代储费用。以1万吨为例,委托加工费可以达到220万元,代储费为120万元。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需要太大投入,就可以稳赚利润。 由于国家托市,国产油菜籽价格上涨,甚至超过了国家的托市价格。这时候,如果继续收储,企业难免亏本。要想不亏,还能赢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廉价进口菜油顶替国产菜油,无需加工,也能收取委托加工费,再加上代储费和两种菜油的巨大价差,利润实在丰厚,企业因此铤而走险。 然而,对其他企业来说可以理解为不能原谅的行为,放在国企身上,则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国家建立国企,各种特殊政策待遇,本意就是在国计民生与经营效益发生冲突之际,指望国企会履行所赋予的社会责任,而牺牲自身的部分利益,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违反法律政策规定。但在这场临储菜油被顶包的闹剧中,人们看到的恰恰是面对巨大利益,国企未能表现出应有的姿态,失守了伦理底线,触犯国家法律,同任何一家唯利是图的企业一样,陷入不当获利的泥淖。 其实,国企经不起利益的考验,并不奇怪,因为只要是企业,都是一个特性,那就是俗话说的“千做万做亏本的生意不做”。这不是企业的特性,而是市场本身的特性:一切生存于市场之中的主体,不能赢利就必然被淘汰。过多地要求国企不顾亏损的可能而履行社会责任,最后的结果不是国企拒不执行或者打擦边球逃避责任,就是忠实执行之后陷入亏损甚至被市场淘汰。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例子都多的是。要确保国企摆脱这两个悖论式命运,国家往往采取了给予财政补贴或赋予垄断地位的策略。如此做法看似不无道理,最终却只是要么纳税人为国企的“社会责任”不知情地买单,要么就是消费者为垄断利润多掏腰包,反正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这说明,只要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经营,最后都得靠经济效益存活,企业无论什么性质,都不会提供“国计民生重任”的免费午餐。所以与其专门指定部分企业承担此等责任,不如设计好制度,比如良性竞争,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在国计民生和自身效益上实现双赢。当然,这不但需要聪明的设计,还需要防止以国计民生为名,行利益输送之实的障眼手法,就如同防止以进口低价转基因菜油来顶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