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创业板上市
十年一梦。2009年3月3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并将于5月1日起实施。十年间,每一次有关创业板的传言,都会引起相关各方的种种热议,虽然已没有多少新意。
“我们急切盼望创业板早日启动,一切都准备好了,由于相关细则尚未公布,只能等待。”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尔思”)CEO施水才向记者表示。拓尔思早就符合创业板的基本要求,2008年营收超过1亿元,利润超过4,000万元。作为拓尔思的投资方,两家本土机构达晨创投和深创投也正在积极备战创业板,手中都有多个符合条件的企业。
在创业板来回折磨创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十年间,香港创业板诞生了,又很快就走向衰败;而纳斯达克市场经历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洗礼后,仍被视为迄今最为成功的创业板典范。即将推出的内地创业板,究竟能否像纳斯达克一样吸引众多成长潜力极强的未来企业领袖,还是会像香港创业板那样沦为鸡肋?
一、全球范围内,真正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并不多,创业板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大诚: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虽然低,但是监管要求较高,将有助于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健康性和成长性。但是创业板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上市资源是否广泛,上市标准是否适当,投资者结构是否合理,市场监管机制是否有效等,全球范围的成功案例不多。
中国市场的上市资源并不缺乏,机构投资者也不缺乏,但中小企业板推出至今只上了200来家企业。因此,上市门槛是否切合实际,监管机制是否能在控制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风险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市场的活跃性和多样性,应该是创业板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最重要的是众多优秀的上市企业资源,中国优秀的中小企业非常多。
从纳斯达克的经验以及风险投资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发达而有序的风险投资市场一定程度也是创业板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创业板设计的意图和条件。目前推出的创业板标准借鉴了世界上各国的经验和教训:上市标准中包含盈利要求,能够降低市场风险;对企业所处行业类型的要求也和其他很多创业板不一样,当初香港创业板多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内地创业板的目标企业是“两高六新”(编者注:指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都是处于成长中的新产业,有助于创业板的成功。
易凯资本CEO王冉:创业板要想成功,一方面要打破通道制,逐步从审批制向报备制过渡,另一方面要打破既有的价格指导,允许券商按照市场需求为企业定价。总而言之,必须用市场的力量代替监管部门的力量,把“谁能上”和“用什么价上”这两件事交给市场,同时把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强化信息披露和查处证券犯罪上。
在主板市场的IPO中,券商们过往做的基本上都是律师事务所和公关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如果在创业板上我们能看到一批券商开始具有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并逐步从“律师+公关”转为遵循市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银行,那创业板就不至于沦为专门汇聚上不了主板的“二等企业”的垃圾板,才有可能走出像微软、Google那样的伟大企业。
拓尔思CEO施水才:第一,企业必须能持续发展,为股东带来利益和回报,不能是纯包装出来的;第二,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防止恶性炒作。
二、企业的基础发展扎实后,企业如何选定合适的上市地点?现在很多VC尤其是外资基金介入的企业,都有海外架构,上创业板会不会有障碍?
李大诚:究竟在海外还是在境内上市,究竟上主板还是创业板,这主要取决于企业本身对于估值、流动性、上市费用的预期。国内上市需要当地政府与证监会沟通、批准,没有完全市场化。现在国内对于发起人持有的股份有1~3年锁定期,由于市场变化的因素,很多基金都不太愿意选择在国内上市。限售期较长、审批门槛和上市费用较高是在境内上市的主要缺点。因此,尽管现在有一系列法规对海外上市进行规制,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想着去做红筹模式,到海外上市。
达晨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晏小平: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来确定上市地,还要考虑公司的历史背景。有的公司本来就已经是红筹架构,规模也足够大,还有外向经济的概念,我们就会鼓励他们去境外上市。像我们投资的福建圣农,规模已经很大,可能不适合创业板,就会建议他们选择主板。
很多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希望能改变法律结构回归创业板,我觉得也没有障碍,从政策倾向来看,相关部门鼓励优秀企业尽可能多的在国内上市。要看企业当时出去是不是合规,如果经过正规审批,回来没有问题,就怕历史沿革有些缺陷,就会造成障碍。
三、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选择创业板有何利弊?
晏小平:除了融资就是品牌。上市企业面对上亿的股民,等于是免费的广告,对企业形象有很大提升,这些无形资产无法估量。如果企业不去上市,长大需要很长的过程。上市只是企业发展的加油站,不是终极目标,企业通过上市可以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
施水才:去年我们就做好了上创业板的准备,创业板的推迟对业务方面影响不大,但对战略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在此过程中公司都不方便进行资本运作或大的投资,比如希望收购一家公司,在拟上市前就很难操作。
上市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募集到资金可以投入一些大的项目,二是提升公司形象。但也有弊端,比如成为公众公司以后,可能会被迫十分关注短期回报,特别是财务报表的好看,这对公司的发展并不利。
刘纲: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有两方面:其一,一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创业板,既可以融资,还会产生一种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按这个标准规范运作;二是有利于VC的循环,VC介入的企业顺利上市后,会在适当时候退出,就可以继续投资更多的创业企业,也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IPO越顺畅,越能推动VC的发展。
北京蛙视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瑞军:我们从八年前成立起就实现了盈利,公司一直稳健发展,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都有创新,完全符合创业板的要求。但因为公司战略以及内在管理的问题,股东就是否上创业板的想法不一致,这和股东结构多元化有一定关系。
我主张上创业板,因为所处的安防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融资以后可以继续拓展。反对一方认为,公司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上市不见得是很好的途径,上市不可能让创始股东迅速套现,还有很多的约束和要求。想法多种多样也很正常,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