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开价格背后的秘密:超级购物经济学》
还要指出一点,参加AO入学考试和被保送的学生,通常在高3的上半学期就会知道结果,所以这些学生有半年左右的时间都是闲散状态,一直等到大学开学。这种情况无论是给高中还是大学都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2个重大问题是考试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在考查基础学力的一般选拔中,许多私立大学减少考试科目,扩大科目的选择范围(扩充后可以不勉强报考数学等科目),以及缩小语文、数学的考试范围(删除古文和高2以后的数学内容)等等。国立大学的考试科目比较复杂,我们稍后再作介绍。 还有,比如说许多私立大学的经济系,数学是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工具,但却在入学考试中取消了数学科目(所以许多学生在高中里也不认真学习数学),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如此考试进入大学的,可想而知大学的专业课水平也是一泻千里。尽管这样,大学仍然不在入学考试中恢复数学科目。有些读者可能觉得奇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为什么还要坚持现在的考试制度呢? 在日本“偏差值”是决定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用一句话来概括,偏差值是用来衡量你比平均水平的考生优秀或是落后的指标。一般来说,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弱项科目,即使是同一个考生,如果在考试时都可以选择强项科目应考的话,其偏差值要比只能接受固定科目时的偏差值高。例如,从英语、数学、语文、地理、日本历史、世界历史中任选3科时的偏差值,就要比只能接受英语、数学、语文固定的3个科目时高。在此基础上,如果再把考试科目减为两科的话,偏差值还会进一步有所提高。这就是偏差值这种指标的特性。 总之,扩大科目的选择范围以及减少科目数量,可以暂时提高偏差值,所以无论哪所大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推行这种制度。如此一来,考生就可以避开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大学的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考试的竞争率(=报考人数÷合格人数)上升,大学的报名费收入也会有所提高。但是其它大学同样会采用这种制度,所以效果不会保持很长时间。同时,还会带来学生的基础学力低下等副作用(负面效果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私立大学争先恐后地采用上述考试制度的现象,和第 页囚徒困境的情况十分相似。对手校在降低考试难度后,如果获得了名誉(偏差值、考试竞争率)和物质(报名费)上的双丰收的话(但学生素质会下降),自己不作出同样的选择就会吃亏。因为想上高偏差值大学的学生,会选择考试相对容易的大学。

结果,许多大学相互追随更改考试制度,偏差值上升的效果在短期内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有学生基础学力和专业教育水平的下降等负面影响。另外,虽然是必修科目,只要学生不报考的话,许多高中就放松了对这些科目的教育,学生也在几乎没有学习的情况下就毕业了。这个被称为“逃避主科”的现象在06年发展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学入学考试的错误改革也让高中的教育质量不断恶化。 为了摆脱考试制度带来的学力下降的困境,有人提议把国立大学中心考试的必考科目改为5学科7科目。在此建议下,实际施行的大学比例,从03年的26%提高到04年的80%,到08年甚至达到了全体的90%。然而生源较少的地方大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把必考科目降低到3学科3科目(摘自08年1月12日的朝日新闻报)。可见,在当今日本大学数量和学生人数成反比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摆脱上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