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开价格背后的秘密:超级购物经济学》
然而,例子中西浓运输的情况有些特殊,员工家属里老年人较多,在政府推出新政策后,既要负担自己员工的巨额保险,又要支援政府,公司支付的合计费用将会大幅度上升。最终,西浓运输决定解散内部的医疗保险,让员工转到政府运营的保险中去。 为了保护员工的利益,西浓运输做出的决定是十分合理的。结果,在企业解散了独自运营的医疗保险后,政府不仅没能得到援助,还要支付新加入的老年人的保险费,反而增加了负担。

在事发之后的第二个月,回转寿司、外卖服务连锁店的京樽也以同样的理由解散了独自运营的医疗保险。今后,恐怕做出相同决定的公司还会增加,政府的负担也会不断加大,最终有可能导致保险费的全面上涨。 综上所述,政府想轻易地把自己的负担强加于大型公司,却没想到结果适得其反,成为百姓批判的话题,面对失败政府应该勇于负起全部责任。 作为商品和人移动的话题,最近许多媒体都很关注“食物里程(Food Mileage)”的概念,下面也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虽然报纸和电视进行了多次宣传,但笔者却认为此概念缺乏合理性。 所谓食物里程是衡量食物运送距离的一种尺度,通过“产地到消费地的移动距离×食物重量”来计算。比如说,图31中某种食物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距离有234公里,那么此时的食物里程就等于“234公里×食物重量”。 于是,许多报道称,“食物里程越大,现在的饮食习惯越破坏环境。”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也会颔首赞同,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判断,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如果是以运送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多少作为判定标准的话,那么图32中的两种情况哪个对环境更加有利呢? 同样是购买距离产地234公里的水果,上部的①是通过超市的专用渠道运输到消费地的,按照定义,此时的食物里程就等于234公里×食物重量。 其次,下部的②是开私家车直接去产地购买水果时的例子。此时,水果不进行输送,所以食物里程的结果和水果重量无关都为零(0×任何重量都为0)。只看食物里程的话,②要比①更加保护环境。 这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结论。一般来说,在比较上述这两种消费模式时,每个水果平均消耗的能源和排气量②要比①多得多,也就是说应该得到②更加破坏环境的结论。 但是,通过食物里程的定义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只凭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它是毫无意义的指标。 同样,日本人专程去法国喝红酒的食物里程为零,要比从法国进口红酒的食物里程小,也得到了前者对环境更加有利的结论。但实际上仔细想想,用船等高效的货运手段进口大量红酒的方法,要比坐飞机去法国喝红酒对环境好得多。和前例如出一辙,食物里程都得到了相反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除此之外,我们在进一步推敲后,还会发现此理论的其它缺陷。比如说,在运送红酒时没有考虑到用船还是飞机等货运方法的区别,如果船的效率更高的话,应该用体积而不是重量进行计算更为妥当。从根本上说,在分析食物时,只考虑运送距离是不符合逻辑的。 然而,这个漏洞百出的食物里程的概念却被农林水产省(主要管辖日本的农业畜产业、林业、水产业、食物供应、振兴农村等)的官员们大肆提倡。归根结底还是想利用现在流行的环保话题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达到“保护日本农业”、以及“保护农林水产省的权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