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开价格背后的秘密:超级购物经济学》
我们的劳动是一种和金钱做等价交换的商品。在大多数情况下,雇主=公司出钱购买劳动,而我们为了获得这些报酬付出劳动。图4是雇主通过调整员工薪水,保证自己对相同劳动支付相同成本的典型例子,从表面上很难看透它有如此深层的含义。 为了认清经济现象的本质,图3的微型汽车和图4的人才派遣这两个例子给了我们共同的启示。第1,在理解商品、劳动价格的构成时,除了销售价格以外,还要考虑额外成本等买方支付的总费用。第2,对于买方来说,拥有同样价值(功能)的商品或劳动,原则上价格相同(或者说包括税费在内的两者的差价将不断缩小)。 “相同商品的价格相同”的原则叫做同物等价的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物同价不同的现象。这一点我们通过图5的例子来分析。 笔者主要在名古屋工作,家人住在广岛,而且经常去东京出差,所以搭乘新干线的机会较多。许多时候都是在新干线上买1杯300日元的咖啡,但偶尔也会在JR广岛站内的商店里卖1杯180日元的咖啡,拿到新干线上去喝。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还是有机咖啡,十分香浓可口,再加上这两种咖啡的大小几乎相同,但为什么价格却差了120日元呢?(此例中,便宜的咖啡味道好,所以味道与价格差距无关,我们忽略不计。) 购买同样的商品时,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尽可能挑选便宜的一方。只从这一点来看,想在新干线上喝咖啡的乘客如果都能在站台上买到180日元的咖啡,就不会在车上买300日元的咖啡了。那么新干线上的咖啡不降到180日元,就没有销路。 但实际上,乘客在站台买咖啡的时候,需要负担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成本。这种成本的存在造成了同物不等价(差价)的原因。在买卖商品、服务的时候,价格以外的成本称之为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
![第6节:超级购物经济学(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01949810121.jpeg)
具体说,这个例子中有以下3种交易成本。①在站台排队买咖啡花费的“时间”; ②带上新干线时花费的“力气”;③调查价格“信息”时花费的工夫(时间+力气)。 一般来说,我们在尽可能降低“价格+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反复进行着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活动。所以,乘客觉得在站台买咖啡的交易成本要比差价的120日元小的时候,会选择在站台购买咖啡后带上新干线。 但是,比如在着急赶车没时间或者行李过多的时候,交易成本将大幅度上升。这时,乘客就不会在站台上购买,他们会选择在坐上新干线后,买1杯300日元的咖啡。还有,不愿调查价格的乘客,根本就无从知晓站台的咖啡便宜,所以也会在新干线上购买。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有些乘客愿意花300日元购买咖啡,所以新干线上的咖啡没有必要降到180日元,它们之间的差价保持不变。如果交易成本为零的话,价格高的咖啡买不出去就要降价,两种咖啡的价格也会变得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时候,同物等价的原则将会成立。但实际消费时总会出现某种交易成本,使我们到处见到同物不同价的现象。 ?很多工业产品都是销量越大越便宜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商品的人气度(销量)和售价的关系。根据商品特性的不同,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①越受欢迎越贵(不受欢迎时便宜);②越受欢迎越便宜(不受欢迎时变贵)。 各大超市、商场在销售食品、服装的时候,对不受欢迎的商品一般都会实行降价。相反对于受欢迎的商品就会减小其优惠幅度(或者不降价直接按照定价出售)。这属于上述的第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