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名字 中国古代书院的“内省慎独”文化
历代书院教育家论自我修养,极重视内省慎独的功夫。他们认为,“内省慎独”虽难,但要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又非内省慎独不可。诚如二程所言“克己最难”(《二程遗书》卷十一),“难胜莫如己”(《程氏外书》卷三),但“克己则私心去”(《二程遗书》卷二)。因而,历代书院教育家在德育的过程中,颇注重教导生徒以当前的社会道德目标为“参照系”省察自己,以便改进自我,进而不断地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概言之,即“内省慎独”的自我反省法。 首先,“内省”是自我反省的起点和基础。书院提倡“内省”,提出一个人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做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已的错误。“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性理情义》)这告诫人们,要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就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书院大师主张的“内省”的自我修养法,还强调指出了应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是“省察于将发之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性理精义》卷七《省察》),即在不良念头、私欲刚露头的时候,就应该进行深刻地检查,将其消灭在“萌芽”时;二是“省察于己发之后,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性理精义》卷七《省察》),即在不良言行已经暴露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纠正,不让其继续滋长。
其次,“慎独”是自我反省的追求和归宿。慎独是对反省内求修养法的进一步发展。为帮助道德主体修养的完善,书院修身观还特别强调,个人在没有他人和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使道德成为其内心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 书院教育家在传承传统儒家“慎独”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做了创造性的发展,指出“慎独”既是道德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也是在自我完善过程中理应达到的一个极高的道德境界。其中,清初创办蕺山书院的刘宗周就慎独思想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人谱类记》),又说:“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刘子全书遗编》卷一,《证人社语录》)道德主体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完人”,慎独外别无功夫。 由前可见,古代书院教育家站在封建卫道者的立场上,却道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修养方法——“内省慎独”。经过改造之后的“内省克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批评,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和反思,扬长避短。而书院“慎独”思想同样具有独到之处,应该来说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我完善方法,是中华民族严于律己精神的集中体现。无疑,中国古代书院“内省慎独”的道德教育思想,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以培养大学生自我批评精神作为基点。自我批评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对此,鲁迅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也说过,“人被宣称为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生存状态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这种对自己的“不断地解剖、查问和审视”,正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地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驱力,这才是人生活的价值所在。“追求自我完善是要求每个人在认识今日自我之不足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较今日之我更为完善的明日之我。”而“一个人要能改过、能知道自己的过失,就要靠自我批判能力。”要想使追求自我完善成为一种道德自觉,必须使其具备正确地评价自我的能力。省思的能力非常重要,当前,加强和改进道德人格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的自我批评精神,就是教导学生坚持以道德规范为标尺来对自己每天的行为进行自察,正确地评价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二,以培养大学生严于律己精神为拓展。承接书院“慎独”之积极蕴意,在大学生中开展严于律己精神的培育,就是要为大学生指明修养的着力处,就是要教育引导人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道德自觉性和真诚性,努力达到这一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首先,要把培养大学生崇高的道德信念放在突出位置。“慎独”在书院那里是以崇高的道德理念被提出和使用的。一方面,慎独是与客观的自然规律相符的,追求诚就是遵循“天”的根本道德属性。另一方面,慎独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最高原则。这是中国古代书院之“慎独”的基本要义。与其他德目相比,慎独是一个人最应为的品质。高校教育也应将“慎独”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要将大学生“慎独”教育置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本质特征的高度来认识,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其次,由“慎独”的情感培育推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心诚乃“慎独”之源,“慎独”之本。慎独是一种源于心、始于情的行为,内心不真诚而“慎独”,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的法律规范、社会舆论等威慑力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被迫所为,并非发自内心的善。慎独是一种最真挚的、本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感情和行为,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的,只有心怀诚意,意念诚实,才是慎独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慎独”精神培育时,重在启发其内心的善、内心的自觉。亦如黑格尔所言,客观的道德自由,“只有在自身目的中,即在善中,才对自己说来是真实的。” 当然,中国古代书院的道德修养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影响其思想的光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更多阅读
近代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传承 钱币中国近代机制币
百年回顾:近代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传承机制币(用现代机器冲压制造的各种金属货币)于1949年退出流通领域仅仅30年后,从1980年前后开始,它再次引起了全国人民关注。这次的关注是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的:收藏品。这时的机制币已经不再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古代玉器中的巫、神文化_文浩说玉 古代玉器
古代玉器中的巫、神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文化。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5000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地拥抱
修养篇--修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慎独”! 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修养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之时也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并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书中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有一个人叫郑玄。他曾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