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打破自责的锁链(3)



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找到潜在的原因。这样,当我们遭到抱怨时,便可以评价自己是否真的该遭抱怨或者仅仅做了替罪羊。当我们发现自己像安伯尔的父母那样抱怨别人的时候,必须检讨自己,并分析自己是否真的做得很正确、很公正,自己有没有搞错对象,是否该在其他地方寻找受责备的目标,或许这目标正是我们自己。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影响因素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时,许多有理智的人是不会抱怨别人的。他们更倾向于抱怨那些预先考虑过的行动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摆摆地撞倒了一个瘸子。许多人把这种摔跤看做孩子学走路的典型事例—因为小孩子还没有学会控制他(她)的动作,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摔跤会把一个瘸子撞倒。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小偷告诉法官:“我偷的那件衬衫,上面有明星的签名。”法官也许会回应他:“难道明星没有告诉过你,你将因盗窃而入狱30天吗?”

  我们并非生来就是白板一块。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积极地影响着周围的世界。我们影响着那些发生了的事情,有时多过我们自己所受到的影响。当我们能够自由选择的时候,意志和能力在我们选择方向时会告诫我们自己可以控制局面,我们可以明显地影响到周围的事情。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要进行选择,我们会因为这样的举动受到责备或赞扬。但是,有时候我们的选择会受到限制:我们缺乏信息,在某些方面是外行,有一些影响发挥能力的形式,在有时间限制的压力下工作,因情感的纠缠而失去兴趣,转移了注意力,不专心,或者把替罪羊归结为如健忘等普通人的性格弱点或是失误。我们应该为这些受到限制的选择所导致的错误负责吗?有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已经预见到了会有某种风险将要发生时,我们是可以采取措施减少其发生概率的。

  抱怨是上天注定的吗?

  我们自身的性情、学习能力及文化经历对我们自己影响重大,但我们的所思所想一般毫无痕迹。这种看法有其可取之处,至少我们的部分行为是由这些预先存在的因素所控制,通常不为我们的意识所感知。那么,我们可以因此宣布自己有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吗?我们可以说应该由这些力量来对做错的事情承担责备吗?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想法。有相当一批美国人认为他们的生活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周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这个群体中多少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命运是上天安排好的。一些新生代则会争辩说,他们的生命历程已经通过出生时的星座位置安排好了。还有一些更激进的言论说:“我们行为的准则在我们生活的或优或劣的环境中已经定型了。”一位牧师告诉我们,上帝主宰着我们的命运。因此,当事情做糟了的时候,那些固守各种先天决定论调的人会转嫁他们该遭受的抱怨,他们会说“是魔鬼让我那么做的”、“这不是我的错”、“这早就存在于我的基因中了”、“我是恶劣条件的受害者”。当事情做得很好时,我们可能听到的是“感谢上帝”、“我真幸运”等。

  从直觉上我们发现这些奇特的理由很有吸引力。这种很纯粹的客观理由在得到辩论和宗教信仰的支持时,在激发我们想象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个错误的信息。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恰当地解释了客观现实呢?

 第15节:打破自责的锁链(3)
  尽管当事情搞砸的时候,“抱怨命运”很有诱惑力,但那些相信自我完善的人们会用另一种负责的态度来进行选择。他们把精力放在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上,然后直面挑战并采取行动,以此作为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途径。而另一些人则会等待奇迹的发生,或者宣称这些糟糕局面的出现只不过是一种因果报应。这些人认为,现在受到的惩罚是前生所做事情的报应,直到你进入天堂、得到上天保佑或者获得新生,一切才能有所改变。

  无意识的冲动和抱怨

  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吗?现代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通常在生活中我们意识不到是什么驱使我们那样做,是什么让我们陷入各种冲突中。”按照这种理论,能够解释我们现在行为的事件已经在我们的过去发生了,甚至是在我们学会说话以前,包括那些原始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先天注定”的说法充满了争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5894.html

更多阅读

第15节:小老板的生意经(15)

系列专题:《45个赚钱诀窍:小老板的生意经》  每个经营性的企业都会面临着业务人员吃回扣的问题,要控制吃回扣,靠人管人不管用:用外行去管内行,你想管也管不住,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诀窍,外行是看不懂的;用内行去管内行,一方面很难保证他们不

第21节:打破定势的思维--推断力(1)

系列专题:《处世哲学:20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  最后,借用一句广告词送给年轻人:不走寻常路!  10.打破定势的思维--推断力  定势,是指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面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

第15节:比较优势的可变性

系列专题:《用价值丈量工作与生活:快乐上班的经济学》  比较优势的可变性  其实,比较优势原本是分析国家间分工(国际贸易)的理论。虽然我们居住在日本,却每时每刻都在与从世界各国进口来的商品打交道,而进口时所需要的外汇又是日本

第15节:理财必备的金融理念(7)

系列专题:《“三高时代”的生存秘籍:奔奔族理财》  个人资料:老王,男,29岁,单身。家庭财产:父母给的一套房子(含家具家电),价值40万元,银行存款8.5万,股票1.5万,没有负债;平均月收入4 000元(含工资和奖金),房子出租,租金收入1 200元;支出方面,每

第15节:拯救人类的哲学(15)

系列专题:《经营与哲学的智慧碰撞:拯救人类的哲学》  另一种“进步史观”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能建立又富裕又便利的理想国家。”这种思想在战后的日本盛极一时,特别是部分社会主义崩溃后,有些思想家甚至提出:“这就证明了资本

声明:《第15节:打破自责的锁链(3)》为网友光风霁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