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变你的人生轨迹:不抱怨的法则》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吸烟和疾病之间存在联系的研究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吸食烟草上瘾的数据最为引人注目,而这一点大概在17世纪就已经为大家所熟悉。这样的话,烟草公司把吸烟定义为纯个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勉强了,尤其是他们还赞成大打广告战来引诱年轻人加入吸烟的行列。

经验表明,人们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尼古丁上瘾,他们成为一个共同体而存在。一些人则更容易受到与吸烟相关的疾病的困扰。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00 000人过早地死于与吸烟有关的肺气肿、冠心病、肺癌以及其他癌症。最为可怕的是,这些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常常使人卧床不起、痛苦不堪、花销高昂。但那些烟草制造公司的高级职员、主管、拿工资的工人等仍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吸烟会造成伤害或上瘾,他们将继续从事戴手套杀人的勾当。 芝加哥的雷文斯伍德医院则上演了一场异常悲惨的事件,该院的医疗官员以政策为由为自己的行为逃避谴责。事情是医院拒绝治疗一个15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罗塞,他当时被枪击中,倒在距离医院门口大约35英尺的地方。院方宣称这样实施急救会违反医院对待急诊病人的相关政策。克里斯托弗中弹倒在医院外面,直到芝加哥的警察赶到才把他用车送进该医院,而院方人员还因此而强烈抗议。但不幸的是太晚了,男孩已经死去了。而在数月以前,院方人员也以同样的理由拒绝抢救一个被汽车撞倒在医院门前的小女孩。 该医院的主治医生布鲁斯·麦克纳尔蒂博士说,当时医院正在等待急救车把男孩送到另外一个外科诊疗中心,但急救车来得太晚了,言外之意该受到谴责的是急救车。医院领导声称:“我们的员工将对每一个需要照顾的人提供帮助,包括那些毗邻医院的周边地区。”警察注意到,当男孩倒在地上生命垂危的时候,医院的工人正在外面吸烟。麦克纳尔蒂博士却说,医院的员工们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下超乎寻常地忙碌。然而,当克林顿总统了解了整个事件后,宣称要撤销从联邦基金拨款4 800万美元给该院的决定,除非该医院同意不再抛弃那些需要紧急救助的病人。 雷文斯伍德医院为保存脸面所做的努力是难以服众的。把政策置于普遍的道义之上的简单行为,只能说明其借口的贫乏。运用这种政策的结果同样是戴着手套杀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受到谴责,而那失去的生命只能由“政策”来承担责任。 18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G·C·利希滕伯格曾经说过: “在我们抱怨别人以前,应该先看看他是不是不可原谅的。” 人类具有发明创造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方法从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中解脱出来。然而,如果我们真的清白无辜,我们一 般可以通过事实、证据和逻辑使自己合法地从受责备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确实该受到责备,那么我们应能接受责备,但这被证明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如果你背叛了一个朋友对你的信任,你将面临的是失去这份友谊。为了合理地逃避责备,我们会施放一些烟幕弹,提供一些含混的或者空洞的借口,假装制造一些争论,改变主题,表述含糊其辞,重复,掩盖或者否认明显的事实。 豁免策略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但是种种尝试所提供的信息再清楚不过了:尽力寻找方法以避免反对、罚款或者惩罚。与我们告诉小孩子要说实话恰恰相反,我们更多时候会尽量歪曲事实真相以逃避责罚。尽管如此,在事实与谎言之间,人们通常偏爱事实。 “我错了”这句话的作用很大。大多数人都可以辨别出到底谁把事情搞糟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错事。勇敢地承认错误将增加个人的可信度,并且提供完善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