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上海本土企业高管胆子太小,根本出不了大企业家。”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
“要成为企业家,天赋很重要,要有高智商、高情商,还要有高胆商,上海本土企业高管胆子太小,根本出不了大企业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日前在出席“建设创新型企业主体论坛”时非常激动地表示,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外资企业往往能够更加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会场哗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企业家,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出大企业家的热烈讨论。
刘吉解释其“胆商”的含义,就在于有胆识,有胆有谋,还要有成就企业家胆识的环境。也许他想说,上海的文化表面开放,实际很保守,这跟长期形成的文化和性格有关,但我想他真正想表达的,仍然是国企领导人的选拔机制,这才是“创新的最大阻力”。
所以他才会指出,国有企业很少能选拔出真正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多为四平八稳的人,他不断质问:“这样的国有企业如何能够做好?而上海更多的是大而无家的国企、大且有名家的外企、小且无家的民企。”
我不由得想起了以前批评“拍脑袋”企业家的旧事,难道说自从有了规矩束缚了手脚,无胆子又成了一种罪过?这种拍脑袋的企业家,我们常称之为“土老板”,但现在这也成了稀有品种。
刘吉选择把更多的期望寄予了那些民营企业的土老板,他认为,目前在中国国企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必须要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责任。这话听起来有点咋呼,但仔细琢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垄断行业下的国企,在高薪舒适的优越环境下,如何要求他们去冒市场风险呢?更别提走出国门了。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说,资本家可以退出企业、劳动者可以退出企业,而企业家是不能退出企业的唯一要素。“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是企业家的本能。”
其实这是中国国企普遍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上海性格”。在西方,20世纪中期完成的经理革命,已经把资本家的企业变成企业家的企业。而现在的中国,最缺少的就是企业家的企业。而偏偏“企业家的企业”在刘吉和华民看来,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第一财经日报作者为本报综合新闻中心记者)
如何做一个创新型企业家?
要把上海打造成创新型城市的路径在哪里?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关键,其中创新型企业家又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昨天,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有关人士在“建设创新型企业”主题论坛上,对如何建设创新型企业,如何做一个创新型企业家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要有创新智慧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认为,企业家的作用对整个企业生死攸关。不是所有在领导岗位的都是企业家,不能创新的企业领导者只是一个企业工作者。他认为有胆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才是企业家。企业家要有创新的智慧,善于出题目,让专家研究,拍板后能贯彻执行。
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来兴说,一个创新型企业要求企业家能从法律和制度上,营造一个支持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和有利创新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应该多鼓励、少苛求,应允许他们失败。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制度,把个人失败的风险和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指出,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但企业家是不能从企业中退出的。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只能对冲,不能交易,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企业家没有别的路。
要能留得住人
专家认为,良禽择木而栖,领导没有创新的能力,人才来了也会走。领导人除了能挑选人才外,还要能留得住人才。
公司是个平台,领导要给员工机会。西门子(中国)公司副总裁徐亚丁认为,如果西门子的员工一旦跳槽,在西门子的经历能够帮助员工找到更好的岗位,这就是公司最大的成功。
要耐得住寂寞
创新型企业家应该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正泰集团董事长、总裁南存辉这样说道。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孙健认为,创新要冒风险,创新型企业家要敢于更要善于脱离企业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