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孟子之五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思是说:“要想富起来就没有仁爱可言,要讲仁爱便富不起来。”
纵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偷工减料者有之、以次充好者有之、缺斤少两者有之,而此类商人(以下简称奸商)也以他们的这些“经营技巧”屡屡得手、赚得盆满钵满、羡煞旁人。而某些忠厚诚实的商人(以下简称诚商)尽管勤勤勉勉、競競业业却获利甚微、举步唯艰。那么果真是“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吗?我则以为不然,原因有二:1、奸商必不能久、诚商可稳步上升:奸商凭着手段短时间内获得了顾客的信任,但日久见人心,顾客在吃了几次亏之后,自然会对其重新评价,遂而另择他人,奸商终将尝到“失道寡助”的苦果。而诚商虽然在起步阶段比较艰难,但可一步一步地积累客户的信任,终至“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获得吉祥。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这与“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是一样的道理。 2、奸商、诚商要互相学习:奸商的成功可能是因为他善于把握市场趋势、机智果断;而诚商的失败可能是因为因循守旧、不能创新而致。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另据《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池鱼",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由此看来,“为富不仁、为仁不富”都有失偏颇。要想取得长久的成功真要“智、勇、仁、义、信”兼备才行。也许孟子的“仁者无敌”应改为“仁智无敌”才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