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广袤肥沃的土地上,有一个号称“穷棒子”的小村庄,我们的主人公老董就出生在这里。
老董今年60多岁了,为人正直、善良,有能力,人缘特别好,是有名的大好人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和母亲、大哥、小妹四人相依为命,家境虽贫寒,生活却也有滋有味,其乐融融。 老董的大哥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过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好在苍天有眼,总是眷顾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们。后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老董,哦不,那时候应叫小董,可以到城里上班,这对于他们一家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不久,小董便离开家乡,踏上了北去秦皇岛的列车。 小董的精明能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很快成为单位的团支部书记。秦皇岛离家远,为了便于照顾家人,又调回到了县城,任交通局办公室主任一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见过世面、能说会道的小董这时候已成了真正的老董。看着眼前的大好形势,老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想到一个主意:老家有铸造的历史,何不自己回家开一个铸造厂呢?他把这个想法给老婆一说,他老婆吓了一跳:“你疯了,放着铁饭碗不吃,何必自讨苦吃呢?”老董却说:“你不懂,现在形势好,我想趁这个机会致富,让你过上好日子……”听老董这样说,他老婆就没有再说什么。不久,老董就回家了,这个消息像炸了锅一样在村子传开了,人们都认为老董不可思议,走在大街上都用异样的目光看他,但他毫不理会。 回家后,他利用交通局给的安家费和同村的人合伙开了一个铸造厂,与其说是工厂,倒不如说是一个作坊,工人只有几个(包括他老婆,小姨子……),规模不大,老董负责业务。由于他为人忠厚,深得客户的信赖。一年之后,工厂的规模比以前扩大,资金也雄厚了,于是他进行了扩大再生产,到年终可以分到几千块钱(在当时算是很多的)。如果没有老董,大家不会有这样的收益,大家从心里感激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家的收入越来越高,后因所谓的“分赃不均”,大家不欢而散,各奔东西。此后,老董自己开了一个铸造厂,他主外,他老婆主内,真所谓夫唱妇随,全家人齐心协力,工厂的生产井然有序,让老董庆幸的是:他有了一很大的客户--天津外贸,外贸给他生铁,老董负责加工,几年下来,他已身价百万,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改革的浪潮中,老董成了幸运的弄潮儿。 资金的雄厚并没有改变老董的为人,他依然善良随和,乐于助人。不管是谁在经济上遇到困难,他都会解囊相助;村子里出了交通事故找他,他会解决;谁家出了矛盾找他,他会化解……总之,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因此人送绰号“事妈”。他的平易近人、慷慨大方远近闻名。因此每逢佳节,总看到络绎不绝的人来看望他,尽管礼物不重,他高兴,心里美滋滋的。正所谓瓜子不饱是人心吗? 老董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正好镇里的一个企业需要像老董这样的业务员,镇里就派领导来请老董出山,让他任工厂的顾问,有事厂里派车来接,没事就可以不上班,他不想去,但碍于面子,只好答应了。工厂在他的帮助下很快步入正轨并蒸蒸日上,他经常得到领导的夸奖,用领导的话说“你为企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镇里干了几年,他不甘心,又回家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大型铸造厂,投资几十万,虽然别人有股份,但钱可全是老董贷的款。正好钢铁跌价,钢厂赔钱,结果所有人一哄而散,债务全落到了老董头上,他毫无怨言的承担下来。 随着国家的改革形势不同于以前,老董已招架不住了。他毕竟是农民出身,没有什么文化,奉行的是那种传统的销售观念,过于陈腐,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有这样一句话“慈不带兵,义不经商”,老董就犯了大忌,因此事业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他又被别人骗去200多万元,后虽追回100万,但从此债台高筑。家里也由原来的门庭若市变成现在的冷冷清清。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县里的校办工厂,需要一个厂长,他们又找到老董。开始的时候效益很好,可老董只擅长销售业务,而不大懂科学管理,导致工厂帐目混乱,还有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所以经营每况愈下,这几年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把自己的本钱和一辆卡车全部搭了进去。这还不算,一件更令人气愤甚至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在1995年深夜,有一群不法之徒手持枪支闯入老董的家(当时老董不在),借口是校办工厂欠他们债务(其实跟老董没有关系),非法拘禁老董儿子两天两夜并敲诈3万元。事后老董报警,县检察院以超过诉讼期、没有立案等诸多借口,不予解决,实际上是他们不敢得罪县里的某些领导,袒护不法分子,这事到现在仍然没有任何结果,老董还在苦苦地等待。 遥想当年,一个讲诚信、忠心耿耿为公的人,竟然有如此的遭遇,竟然落到如此地步,怎能不让人心痛?从老董的身上我们不难悟出这样的道理:经商既要讲诚信,又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经营理念。 说明:大家不用为老董担心,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经得起风吹雨打的硬汉子,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现在他已实现了东山再起的愿望,经营的工厂效益还很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