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经过近三十年的激荡,今天是什么状态,未来又将走向何方10月21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在西安美术学院做了题为《当代中国画创作形态分类与解析》的演讲,并现场回答了同学们在创作技巧与方向上的困扰与难题。 中国画创作的“三新” 张江舟的“生命·墨语”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正走到西安,他的演讲主题便主要围绕自己对创作的理解展开。说到中国画的“新”,他以文人画的语言规范和审美特点为坐标,将中国画创作形态分为三类,即新水墨、新传统与新古风。 “新水墨”是当代中国画中最为活跃、最具探索精神的一种创作状态。张江舟说,其不足30年的探索历程,目前尚处在不断探索、不断变化中,而“新水墨”的形成则是文化多元互动的结果。他认为,新水墨的语言形态与文人画的传统有较大差别,但审美形态沿袭了文人画的精神特征;新水墨的精神形态、审美追求与传统文人画有别,表现为突出的当代性特征,但语言上延续了文人画的基本方式;新水墨的语言方式、审美形态均与传统文人画不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当代特征。这些原因让“新水墨”具有典型的当代艺术特质。
![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 张江舟详解中国画创作“三新”](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424273158012.jpeg)
作为徐悲鸿、蒋兆和体系的继承与发扬者,张江舟认为,中国画的“新传统”借鉴了西方写实传统,有相对严谨的造型,又保留了文人画的笔墨意趣。而对其持怀疑与批判态度的人,基本都是站在文人画的立场上,“写实人物画与文人画没有任何关系,写实人物画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拿文人画的标准去批判它,就如同让乒乓球教练去足球场上当裁判,他看到的一切都是犯规的。” 而“新古风”在张江舟看来,则从语言到审美形态都与中国传统文人画文脉相连,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在当代的延续,主要成就体现在山水画与花鸟画领域。 不要过早打造个人风格 有很多同学都看了张江舟的画展,因此,演讲进入互动环节后,听众们表现活跃,提的问题也是有备而来。 此前,在“生命·墨语”全国巡展北京首展的研讨会上,有批评家提出这样一个概念,说张江舟的画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式的当代艺术”,他怎么理解?张江舟觉得这个提法很有意思,“目前中国水墨绘画形成了两极:一极是传统人文画,一极是实验水墨、当代水墨,两者形成水火不容的状态。而我不希望自己的探索是基于西方绘画的结果,我希望自己的绘画既有当代性,但同时与传统文脉不割断。具象的形与语言表现力发挥上的羁绊,是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家的困扰,也是我们这一代最该用功的课题。” 当被问到如何确立自己绘画的个性化方式时,张江舟表示,不要过早地、有意识地去打造个人的风格和符号,特别是为此牺牲笔墨的表现性和冲突性。他以自己的《殇·戊子记忆》系列作品为例,这组作品的创作源于汶川地震,但是经过半年的思考,并不断摸索,才形成了目前鲜明的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