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对股市的影响 IPO何时重启扑朔迷离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IPO重启,必须对过去IPO的办法进行较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重启IPO的时间表会将进一步推迟。但发行制度改革如果做得好,IPO的重启对股市将是个比较大的利好。 何时重启IPO?这是一个谜。 “每次有重启IPO的传闻,市场总会一惊一乍,其实,何时重启只有上帝知道。”一位投资者王先生如是表达。 不过,日前,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IPO重启,必须对过去IPO的办法进行较大的改革,目前,证监会抓紧完善指导意见及各项配套文件,新股发行要在改革意见正式公布实施后才能启动。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按照证监会的说法,重启IPO的时间表将会进一步推迟,最早将于明年两会前后。 新股发行改革成关键 证监会对恢复新股发行是积极、审慎的,重启IPO必须对过去IPO的办法进行较大的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10月16日,证监会发言人再次明确表示,“新股发行要在新股发行改革意见正式发布实施后才能启动”。因此,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的修订步伐,牵动了整个市场的目光。 证监会发言人表示,自6月份IPO改革意见征求意见以来,社会各界提出大量建议,证监会在此基础上对改革意见做了修改补充,不久前还专门召开了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座谈会,进一步听取有关意见,同时积极制定准备配套改革文件和技术措施。“所有发行人都必须在符合新的改革意见要求前提下,才可发行新股。” 历数以往IPO改革,大方向是朝市场化发行推进,有的是“小改”,有的是“大改”,但发审制度始终没有触及。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此前表示,核准制、持续盈利能力作为发行条件、发审委都是《证券法》规定的,在《证券法》未修改之前不能违背,只能在法律原则下尽最大努力推动各环节透明度。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期望本次改掉“审批制”似乎不现实。不过,除此之外,新股发行改革的空间还很大。首先是推行优先股制度。从以往的发行人操作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基本上踩着《证券法》规定的底线来设置:首发流通股的比例只有25%,而75%的股份为大小非持股,其中大非持股通常都达到了50%以上。 由此就产生了“一股独大”的问题,优先股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证监会已多次表示,推行优先股已无法律障碍,正在加紧研究。 与此同时,市值配售也有望成为IPO改革新亮点。市场人士分析,市值配售可以逼退长期以来盘踞在一级市场的炒新专业户。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6日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题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的文章。市场普遍认为,新股发行改革的最终版本可能超预期。 755家IPO企业排队 国海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今年IPO重启基本上没有时间了,最快会到明年两会前后。” 知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也表示,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这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影响深远,监管层也十分谨慎。在方案未完善之前,不会贸然推出。因此,IPO年内重启的可能性不高。 不过,据证监会统计数据,截至10月11日,沪深两市排队IPO企业达755家,此前虽已有274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IPO暂停已经满一年时间,诸多排队等着上市的企业可谓望穿秋水。 而从陕西目前的申报企业来看,陕西已有8家企业进入了证监会的IPO审查程序,其中,陕西煤业与天和防务已经通过了发审会;目前正处在“落实反馈意见中”阶段的有中交通力、黑猫焦化、西安蓝晓科技以及西安万隆制药4家公司;而新近进入初审阶段的有西部超导和西安环球印务。 陕西一位IPO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其实公司从2011年就准备上市,不过,目前也是焦急地等待。” 新股发行长期停顿,发行人、PE、投行中介的压力继续增加,并纷纷寻找新出路。并购、新三板、港股IPO蔚然成风。 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就表示,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取舍融资渠道,如果企业股本规模不是很大又急于融资,则不妨先到新三板挂牌。 “目前西安地区已经有3家企业和我们签订新三板协议。”国海证券的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虽然说IPO停摆了一年了,但是公司的投行人士都很忙碌,还有很多其他业务比如说,并购、 重组、增发、发债等。” 此外,到境外上市也成为很多公司的另一选择。证监会此前发布的新规降低了企业境外上市的门槛,废除了一系列财务约束及对应的前置程序,为企业海外上市大开方便之门。 目前大批金融机构转道香港上市,包括徽商银行、重庆银行、上海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广发银行等拟在H股公开募资,累计吸纳金额或超过千亿港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IPO分流的效果。 对市场长期利好 不过,IPO重启的传言,则时不时闪击一下股市,刺痛投资者的神经。 10月15日下午一点半,一则关于“证监会将于本周五发布新股发行的征求意见”的传闻重创A股。一时间,IPO即将重启的恐慌蔓延A股。 其实,今年以来,市场多次响起IPO重启的传言,每次传言都会对股市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西安交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何雁明认为,其实对IPO重启给市场的心理影响远大于市场本身。目前来看,市场和投资者还未真正建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 “通常说,市场稳定有业绩,行业前景发展好,发行价格合理的公司上市,会给市场带来活力,使概念炒作的个股股价造成压力,但目前市场缺少这种价值投资的理念。”何雁明说,目前沪指已经和十年前的水平相当,但仓促的IPO开启会对整体市场产生冲击,让QFII进来吸取蓝筹股,对市场对投资者的信心恢复都不利,因此说,市场在猜测IPO开启时间表,还不如对新股发行改革报以最大的期待。 证监会发言人称,必须对IPO过去的办法进行较大改革,最大限度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重启IPO必须与体制机制改革相互结合,重在改革,重在理顺新股发行体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参与各方归位尽责。 何雁明表示,发行制度改革关系到IPO重启之后整个二级市场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发行制度改革如果做得好,IPO的重启对股市是个比较大的利好。 此外,市场人士认为,IPO重启后,进过了严格的财务核查,新股有望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投资者王先生说,“经过了严格的财务核查,相信现在上市的公司会比以前上市的公司质量要好一些,这对投资者来说也是好事。”
据了解,此次IPO财务专项检查于2012年年底启动,历经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自查、发行审核部门对自查报告进行审阅、证监会对提交的自查报告进行抽查,组织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进行现场检查,目前检查已经收官。 10月11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此次IPO财务专项核查中,共有622家企业提交自查报告,268家企业提交终止审查申请,即撤回上市申请。终止审查数量占此前在审IPO企业数量的30.49%。” 发行体制筹谋重大改革 截至本月,本轮IPO窗口关闭时间已经持续整整一年。10月24日市场有传言称,IPO重启将伴随优先股的推出。目前证监会未对此传言予以回应,但是从此前证监会的公开表态来看,发行体制将进行较大幅度改革,优先股作为一种机制上的创新的确有可能与IPO重启相伴随。但更重要的改革仍然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发行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过渡铺路。 国庆假期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针对IPO何时重启的问题表态说,“必须对过去的IPO办法进行较大的改革”,“重启IPO必须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重在改革,重在理顺新股发行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市场各参与方归位尽责”。 知情人士分析认为,这段表态实际上已经明确传递出证监会将大幅度改革IPO办法的决心。其中“理顺新股发行体制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可能意味着此次改革意见的最终版本将涉及注册制的部分内容。 目前的IPO发审实行的是核准制,要向注册制过渡需要几个条件。 首先是法律法规的支持,正在修订中的《证券法》应从顶层重新设计证监会在股票发行中的监管职能。 其次是证监会完善事后监管执法和处罚的机制。对欺诈上市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严厉追责。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更有万福生案科先行补偿的案例。 最后是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注册制之下,监管部门不对发行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实质性审核,但是中介机构需要担负更大的责任。眼前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生意机会相比孰轻孰重,这是需要仔细掂量的事情。
更多阅读
通货膨胀的缘起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李志洪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总是有一个巨大的魔影在我们周围徘徊,象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压在我们的心头,它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人类的危害何其深矣。那么它到底来自何处,又是谁赋予它那么巨大的威力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各种答案。有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上 恶性通货膨胀股市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上)网易财经编者按:2007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多数机构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将对股市产生深刻的影响,投资者有必要拟定新的投资策略。股神巴菲特谈通货膨胀股神巴菲特对
日本地震对股市的影响和机会石天方 地震对股市的影响
日本地震对股市的影响和机会(石天方)周末点评 2011-03-1319:05:35 阅读1091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日本福岛大地震,地震级别调高到里氏9级,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有专家估计,日本经济的GDP可能因此下调1个百分点。由于日本股市的下跌,一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 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 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