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企业文化 我的蒙牛计划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那我的一生似乎就应该无私的奉献给农村¬¬——我的家乡。其实,我本就属于这片热土,在我的心里,别无选择。

    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忆中就有那种“万般皆下平,唯有读书高”的字眼充塞着我的大脑。也许代代受此熏陶,我的父亲也算得上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吧,对读书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由于父亲、母亲在我的心里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他们对我的告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每日都默诵着。然而,这些并没有让我成为班里的骄傲,就这样,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的开始长大,并对我身边发生的琐碎之事敏感起来:为什么邻里之间为了一颗鸡蛋而争吵不休,大伤和气;为什么那家大婶的孩子终日骑在牛背上而不去上学;为什么竞选村长的时候,受过教育的大叔丝毫感受不到真正的乐趣?为什么……总之,在我个人的那个小小世界里,这些曾让我找不到答案的为什么,终于随着自己一天天的长大,明白了其中的“内涵”,说白了,不就是一个“穷”字吗?是啊,一个鸡蛋就意味着供一个三口之家半个月的食用盐,放牛娃名副其实的成立家中的一个主要劳动力,村长对于村民来说,他仅仅是一个典型的执行者,为国家收取老百姓所要缴纳的那部分税金。这些看似很平淡的问题,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总不能彻底消失,总伴随着日常生活若隐若现……

    后来,在我成长的日子当中,也许代代受孔师爷思想精髓的熏陶,村子里的大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走了出去。如今,在我们呼和浩特市不是那个部门的局长,也是一个科长,在他们出色的努力下,总有个一官半职。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显赫,我们村被乡政府授予“教育村”的美誉。然而,这些表面上的变化并没有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从根本上摆脱他们的贫困,依然用看似先进却很原始的生产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为一家人的生计付出超常的劳动力,到了年底(应该具体的说是在秋收之后),为自家的孩子填几件新衣服,有点余头便当孩子来年的学费。这大概就是他们一年的目标,达到了,便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接下来的日子,依然为他们心目中那个不变的目标做着准备,又开始了那种原始的劳动方式……其中的辛苦不必言说,固有的思考方式束缚了他们那麻木的躯体,这就是家乡的父老乡亲的一种现状,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难道就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么多年来遗留下来的弊病吗?我思索……

    当我回到离别四年的家乡时,我被家乡的变化给震慑了:一排排红砖瓦房平地而起,昔日的土坯房不见了踪影。那一刻的场景足以让我为之一颤,顿感心灵之处的那些不成熟想法象火山刚刚爆发时一样,直往外喷!这些年,我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愿景,让我足足不安了四年。只是自己能力实在欠佳,迟迟不能如愿。与此同时,我也把这个希望寄托在那些从家乡走出去的学子们身上,希望他们也和我也一样,或多或少有这么点想法。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他们飞黄腾达之后,生活的富裕让他们忘记了家乡的贫困,却没有为家乡办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如今,总算看到了曙光,在这里,我只想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向英明的县政府领导,还有值得尊敬的蒙牛集团总裁牛总以及奋斗在蒙牛的全体同仁,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和敬意。说到这里,不由得在眼前浮现出我在2001年5月离开家乡,路经蒙牛集团总公司的时候,在大院里面有可数的几栋大楼。如今,阔别三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1月18日,带着对家乡的眷恋,重返故地的时候,蒙牛集团的别墅园在白雪的衬托下,让蒙牛总公司的一切赋予了高贵、典雅的气息,一切显的是那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简直让人产生一种心潮澎湃、妙不可言的境界。我被感动了……

    谈到养牛,这个想法也许很早就产生了。在我们村,邻近的几个村落谁都知道我们村相对于其它村来说,地少,水资源缺乏,人们都想着干点别的来发家致富。于是,掀起了做小本生意的高潮,也有部分村民想到了利用现有的资源养猪、养鸡。唯独我二叔用巨资买了两头奶牛。两三年后,本不具备生意头脑的年轻人又回家种地了,养猪。养牛的专业户不懂的科学饲养,无利可图,也放弃了。此时,也许正是因为我二叔当时的特殊,为他现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的牛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红火。那个时候,我凭着直觉觉得养牛真的可摆脱贫困。果然,没过几年,伊利公司的组建,并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的迅速扩大。自然,养牛业也就热衷了起来,。再加上政府对养牛户一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强有力的宣传,一些保守的农民突破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也开始贷款养牛了。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这为蒙牛后来的兴起,也为蒙牛支持农户放开养牛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现在正处于中国的最南部——深圳打工,常听到一些人这样来描述蒙牛的发展速度:南有深圳速度,北有蒙牛速度。听到这些话,我为我是蒙牛家乡的一份子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是作为内蒙人唯一的荣耀。(当然还有伊利)。的确,蒙牛公司的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让家乡的父老相亲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更重要的是让村民通过蒙牛公司这座巨大的桥梁,让村民站在他的上面,开始眺望外面的世界,并与外界开始进行了有效的沟通,生活也从此多彩多姿了起来,一派繁荣景象。此时,每一个奶农、每一个村民除了感激之情之外,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竞争愈演愈烈,蒙牛集团公司能否长年而不衰呢?难说……

    在公司大好形势,骄人业绩,喜报不断传来的时候,作为关注家乡长远变化的我,更加关注着蒙牛的细微变化。蒙牛集团总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无可挑剔。我个人心中真的为此暗暗钦佩,有种不谋而合的味道。然而,不论哪一种文化,哪一种经营理念,都是为了集团的利益,长远更好的发展、生存而设。在这背后,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乳制品起家的蒙牛公司,如果每一种产品脱离了“奶源”,如同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一样,无从谈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话我们再说回来,内蒙古——在国人的心目中,那股大草原气息,穿透人们的心扉,渗透出的是“空气清醒,无污染,水草茂盛,土地肥沃”,当然以畜牧而闻名。正是大自然赐予我们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才让伊利和蒙牛在这个大舞台上表现的异常活跃,引人注目。他们各自的产品更是畅销全国大将南北,短短的时间内占据了乳品业的半臂江山。如此骄人业绩的背后,我们应该不能忘记的是那句反应我们民族特色的广告宣传语“我们的产品来自无污染的内蒙古大草原”。多么自豪的一句话,“无污染”意味着那是一种何等的健康。21世纪的人们不就追求这一种健康时尚的东西吗?我们无可否认。去年,六月份SARS病毒侵袭全球,刚刚平息,禽流感又卷土重来,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不可预测性,让全人类的人不寒而栗。面对这一切的发生,让我更加为“伊利、蒙牛”将来的命运捏着一把汗!假设,我们的产品有一天因为客观因素或者是人为的因素,被媒体公布于众的是“内蒙古大草原是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扪心自问,那我们的产品是否还会以今天这个速度走在乳品企业的前列呢?也许没有一个人敢为此打下保票,也许……

    也许,不仅仅是这些刺激着我要去蒙牛做些什么,更让我为此感想颇多的是年初回家,家中的变化让我赞叹,也让我稍稍感到一丝的无奈。的确,家乡的父老乡亲在蒙牛和伊利两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人均收入提高了好几倍,每户至少都有两头奶牛。他们就是靠“原始的”饲养方式,超体力的劳动,赚取的那部分收入,来维持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我却从心底不赞成我的父老乡亲为那部分收入付出超常人的艰辛,真的太辛苦!但不养牛,又拿什么来赚取养牛的这部分收入呢?我在思索着这样的问题。蒙牛、伊利是我们这边热土的地方龙头企业,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是他们,给了这里的父老乡亲平时的零花钱。不象往年,非得等到秋后才能有些存款。然而,这部分收入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尤其是人工挤奶的原始方式,导致相当一部分奶农“腰椎病”急剧上升,“关节炎”屡见不鲜!我身边的亲人多数如此,他们一边靠服用药物来缓解挤奶长时间的疼痛,一边继续付出“一层不变”的劳动。悉心照顾好那如同“摇钱树”的几头牛,甚至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周到。生怕他们着凉、感冒,一旦有头牛受到重创,对于一个奶农就要面临几万元损失的可能,那相当于四五年的辛苦白白的浪费掉不说,还落了自己一身的疾病。难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建立在此基础上吗?难道这个风险终日让他们承受那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站在公司的角度,这种原始的挤奶方式是否直接影响到了所谓的大草原牛奶就不受污染了呢?不言而喻,原始的挤奶方式直接导致了它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正如某篇文章中所指的那样:真正的天然奶必须确保奶源在挤奶工艺和离开牛体后的品质控制上防治牛奶收到二次污染;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告诉记者:“二次污染主要由于手工挤奶方式造成,主要谈到三点:基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从奶农养牛致富,还是涉及到公司的长远战略,无污染的奶源问题,暴露出一些 不利因素。迫切需要我们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加以尽快解决。在短时间内实施,并非易事,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它给奶农、公司带来的危害性……

 蒙牛的企业文化 我的蒙牛计划
    在公司上班,我一直心系着蒙牛、伊利,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去年年底回家过年,我没有给他们带去我蓄谋已久的礼物,因为我毕竟离乡四、五年了,有很多不了解的东西摆在我的面前,就拿养牛来说,我自己也不具备真正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还是认为自己掌握了一些东西。就目前相对奶农来说,一是养牛太辛苦,传统的饲养方式,付出的劳动几乎与收入不成比例,我曾经粗略的算过一笔帐,按照目前市场上收购牛奶的价格,再找一头产奶量最高的奶牛来算奶农的纯收入,还不到350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自家的玉米秸秆费用以及预防奶牛疾病的一些药物费用。如果详细的算下去,一头奶牛给奶农带来的收入简直应该是相当的微薄;二是,针对乳业市场奶源是否有无污染的问题愈演越烈,特别让人奇怪的是矛头只指我们内蒙古大草原的牛奶,似乎有种不达目的不肯善罢甘休的意思。更可气的是有些商家挖空心思,不折手段。用广东省奶协林树斌的话说:“在中国不存在草源奶”。不管这些舆论真实可否。但有一点我们无可置疑,说明奶源存在着问题,而且问题还比较严重。再一次假设,如果我们内蒙古大草原的奶源真出了问题,作为蒙牛、伊利公司的负责人,我们如何向内蒙古这一方的老百姓交代,几百年来孕育的文化在瞬间就毁于一旦,那我们的产品还会在市场营销的先进模式下,能否还能占一席之地。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产品将付之东流,公司也会因此而不堪一击,那直接殃击的便是我们的奶农,深受其害的是成千上万的对蒙牛和伊利热心的支持者。面对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该发什么样的感叹呢??亡羊补牢,还算不晚!毕竟,从大方向来说,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实现小康生活,也是我们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小方向来说,站到公司的角度,也要力争成为国际知名企业,或者,成为百年不衰企业。所以,我想,凭着我这一腔热忱,凭借家乡父老乡亲的使命感,凭着对蒙牛、伊利为家乡所做的巨大贡献的这颗感恩之心,我宁愿付出我全部的精力为公司、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心怀感恩之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绚丽篇章,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龙头企业“蒙牛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蒙牛集团为了回报社会,不论在非典时期,还是禽流感肆虐全球的季节里。蒙牛向社会捐资捐物,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各大企业树为典范。也许,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必须与社会的个体要建立一种特殊关系,才能相互共同发展进步。

    我个人深处异地,心系家乡的变化。对蒙牛公司给家乡带来的巨变,让我发自内心由衷的敬佩和感激。真心希望能够用一实际行动能够回溃与公司,补偿我内心深处的这份不安。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面对“杜群军”在2003年10月致乳品工业协会的一封公开信中,阐述的“金银铜铁论”。另我深感不安。一旦成为现实,靠“常温奶”起家的蒙牛集团公司意味着什么?我不敢再继续往下想,只是默默的祈祷,但愿不会这么残忍。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突然想到,在家乡依附蒙牛成长的奶农,当务之急应该连起手来,每一分子应该心存那份感恩之心,为百年不衰企业保驾护航!!只要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我们即使每月少收入几百元又能怎样!!我们老百姓不也经常说这样的话——吃水不忘挖井人嘛!现在正是媒体抨击我们“内蒙古大草源的鲜奶”时候。作为奶农,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听从公司的安排。暂时牺牲我们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呢!!请相信我们自己,只要团结、奋进、勤劳……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7660.html

更多阅读

从蒙牛乳业集团企业文化中得到的启示 蒙牛乳业 新养道

成功的方式方法各有千秋,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有着其独特之处,成功的企业必然有成功企业的做法,它对其他企业是一种宝贵的借鉴经验。在调研蒙牛企业文化时得到几点启示。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蒙牛的成长,无论是“与自己较劲”还是“

蒙牛集团企业文化手册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之路(2)

  很多高管人员开玩笑说:过去我们是在公司给下属讲企业文化,现在我们是回家听夫人给我们讲企业文化,牛总把企业文化落地到我们家里来了。    太太“义工”    最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有一些蒙牛的“全职太太”长期都没有工作了,经

蒙牛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之路(1)

  大考核、大比武  蒙牛的管理是一种半军事化的管理风格。蒙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之路!   牛根生为了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在做法上可以说有点儿极端,比如说2005年的“大考核、大比武”活动。    这是典型的领袖驱动行为。如

谭小芳谈管理:如何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笔者听说许多民营企业家最喜欢看得是《毛选》,最喜欢站得地方是地图或地球仪旁;最喜欢用得词是“战区”、“战役”之类的;最喜欢搞的是“文化大革命”(指企业文化)。前面的不是今天的话题,但企业文化我觉得又必要拿出时间聊一聊。

谭小芳:企业文化“革命”要搞好!

笔者听说许多民营企业家最喜欢看得是《毛选》,最喜欢站得地方是地图或地球仪旁;最喜欢用得词是“战区”、“战役”之类的;最喜欢搞的是“文化大革命”(指企业文化)。前面的不是今天的话题,但企业文化我觉得又必要拿出时间聊一聊。   

声明:《蒙牛的企业文化 我的蒙牛计划》为网友夏末烟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