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大挪移:台商应变的四种转移方式(一)



 他们曾经历辉煌,眼下也面临考验。

  在台商眼里,哪怕是自己完全没有经验的领域也可以尝试,天下皆生意,就看你是否善于转变。

  2008年4月,台湾自行车大王美利达在山东的分公司正式开张,这里不仅成本比美利达在大陆的大本营——深圳更低,工人也更倾向于长期服务,而且使得美利达在年产180万辆自行车的基础上产能再增50万辆。在《劳动合同法》到来之前的2006年,美利达已经不声不响地开始了转移生产的尝试。

  也是从2006年开始,来自台湾的箱包大王皇冠集团又恢复了15%的年增长率,通过设计外包、加入中国元素、以袋替箱和增加女性产品线的组合型战略调整,走出了2002~2005年因受洋品牌冲击停滞不前的困局。

  还是在2006年,时装业巨头富贵集团完成了第二次转型,其自创品牌AZONE目前在全国已经拥有百余个直销网点。在人民币升值对服装企业形成重压的今天,其内销和自有品牌战略开始显现威力。

 防守大挪移:台商应变的四种转移方式(一)

  台湾广告业声名显赫的郭承丰在进入大陆后的十来个年头里,运气一直不太好,1990年即往来于京、沪、台的他始终未能在广告业有所斩获,其1995年创办的广告公司至今赔钱,却至今坚持,同时,他进行异业经营创办的餐厅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奶牛”。

  台商顽强应变的背后,是更为开阔的经营思路和环境变化前准确的预判,而在困境考验下大胆尝试突破,甚至做自己完全没有经验的事情,则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

  转移基地  寻找新“利润洼地”

  “大环境一直在变,你如果没有办法应对环境的话,不要说继续,早就死掉了。”美利达自行车(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进成说。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员成本升高等因素,深圳大批台商企业面临转型或转移的挑战。前不久,深圳台协与秦皇岛签订“深圳台资企业南资北移运行方案”,试图“抱团”北扩。

  但早在两年前,美利达就开始了转移的尝试。创立于1972年的美利达于1990年在深圳设厂,是台湾最早上市的自行车企业。随着深圳的人力和资源成本不断上升,曾进成觉得有必要再设一家工厂,多番考量之后选择了山东。

  “那边人力和资源成本都要低,员工相对稳定,有些低端车在台湾或者深圳做就是赔钱,但是拿到那边做还可以赚一些。”曾进成很肯定地说。在深圳,除去成本攀升的考验外,员工流动性大也很让曾进成不适应:“我们希望员工稳定,在台湾,我们工厂的工人平均在公司服务9年,而深圳平均不到2年。”

  曾进成觉得,深圳是移民城市,人员流动原本就很旺盛,而山东分公司雇用的多是本乡本土的工人,稳定性一定会比深圳好。当然,新厂能否迅速实现盈利,还有赖于当地产业配套环境的成熟。

  美利达投资2000万美元在山东设立工厂,同时也吸引了自己的供应商,“像现在山东我先去,我的供应商有两三家已经设了,过去还在看,我做起来,就会在那边形成一种供应链。”台湾的自行车厂家由最鼎盛时期的300多家,到现在叫得出名字的不到十家,美利达在这个过程中站稳了脚跟,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在环境变化前出招。

  转向内销  寻求新市场空间

    1995年,由于中国大量出口,冲击美国自行车企业,美国厂商联合起来进行反倾销诉讼。美利达、捷安特和另外几家厂商联合起来请国际律师打这场官司,“我记得我们搞了半年,最后我们赢了,判了零倾销税率。”胜诉之后,美利达没有像很多大陆企业一样,高调宣传、沾沾自喜,曾进成把胜诉看成了警钟。

  曾进成想: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早晚有一天政府会做内部管理,单纯靠出口是不行的。自此,美利达开始导入内销,“那时候内销还要向政府去申请,很麻烦,而且国内的人对我们还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利润并不高。”

  但是曾进成认为:“中国未来一定要靠内需去成长经济,中国百姓将来一定买得起美利达这样奢侈的自行车。”于是,设专卖店、建销售部,美利达逐渐打开了内销的通道,将内销比例做到30%,并且组织自行车俱乐部、赞助中国男子登山自行车队奥运会用车,扩大品牌影响力。

  扩大内销的同时,尽管欧美的一些自行车厂商纷纷关门,但是欧美仍然对高端自行车有很高的需求,而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来自欧美的订单增加,外销生意也不能放手。“在美国几乎就没有自行车工厂,中国的大工厂上来以后,美国工厂就统统关掉了。”因此,美利达与美国几乎硕果仅存的第一高端自行车品牌Specialized结成策略联盟,收购其49%的股份,为其做贴牌生产。

  从零开始,构建内销渠道和品牌,这样的道路与陈灿堂执掌的富贵集团颇为相似。富贵集团为国外品牌做代理已经有十几年了。1994年他们把美国的“花花公子”(PLAY BOY)介绍给国人,此后又先后成为卡帝乐鳄鱼(CARTELO)、法国卡文(CARVEN)、意大利RobertadiCamerino、欧洲JANSPORT、美国SKECHERS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总代理或总经销商。

  1993年刚在昆山建厂时,陈灿堂带领工厂生产中低端皮具产品,并销回台湾。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产品需要先到香港换包装,再运回台湾,成本很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由外销转为内销才有可能生存下去。但是这种转变意味着比原来多两倍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转,还要开发积累渠道,照顾终端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跨越这些困难没有捷径可走,陈灿堂只有带着企业慢慢转型,不断增资,慢慢打开市场。后来陈灿堂开始尝试代理国外品牌,并用大品牌来带动自己产品的销售,终于打开局面。而陈灿堂的最近一次转型,是为了实现国际化自主品牌的梦想。

  转变战略  寻觅品牌影响力

    在品牌代理方面可谓游刃有余的富贵集团却在五年前打算再次转型,由代理转向自创品牌,因为陈灿堂感觉到,做代理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90年代大陆人对品牌还不是很清楚,经济也刚起步,这当中的十几年是代理品牌的黄金时代。如今很多人出国旅游,或者通过杂志逐渐了解国外的一线品牌。消费呈现两极趋势:要么很高档,要么很低档。一线品牌在国内多以旗舰店的直营方式出现,做代理的主要是二线品牌,但二线品牌在大陆市场正慢慢萎缩,竞争乏力。

  2003年陈灿堂愈加觉得代理品牌的大势将去,企业亟待转型。而过往与国际市场的接触让他嗅到了新的机会。陈灿堂发现美国一些国际品牌只有十几年的发展时间,比如NAUTICA创立于1983年,SKECHERS创立于1992年。这些品牌的迅速崛起与美国两亿消费人口的市场有很大关系,使其得以从区域性品牌迅速跻身于国际品牌之林。

  陈灿堂认为,大陆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据评估我国现在有5000万人口的消费能力,再过5到10年可能累积到1个亿甚至两个亿,达到和美国一样的巨大消费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7674.html

更多阅读

网络游戏植入营销 日化植入营销——穿透市场的百厉之剑(一)

日化植入营销——穿透市场的百厉之剑(一)“植入式”营销概念已不鲜见,无论是模块说、切割论还是资源整合概述,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嫁接,而未深入根土,更未贴近日化行业实际形势。当前,外资日化大军压境,雄霸高端,占据资本、技术及品牌传播优

融资方式(一):吸收投资

笔者之前写过《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比较分析》和《十四种非主流融资方式比较分析》两篇文章,较为系统的介绍国内外的28种融资方式。其中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为:吸收投资、发行股票、银行贷款、民间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金融租赁

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二)

      1、资本的充裕性及后续经营的资金投入。         无论是对品牌还是对渠道进行收购,其最为重要的即是收购资本。而对于利润同样日益下降的服装企业而言,这些需要动用以“亿”为单位的资金如何获得即成为了收购企

服装企业海外并购: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一)

      当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综合性的经济危机之时,货币资本的充裕程度决定了企业在这种情景下的生存状况。而时尚产业做为一种非必需性的生活消费产品,当市场消费力下降之时所受到的冲击便足可致命。也正因此,欧美那些

喊另类的技巧 资产大挪移 刘銮雄的另类财技

刘銮雄擅长资产大挪移的鬼神功夫,从数次精彩的狙击我们可以了解到刘銮雄的财技爱好,他好像是个喜欢另辟蹊径的投资客,自己有一套玩法,也喜欢有个性的行动。   1996年底,刘銮雄控制的华人置业(0127HK)和爱美高(0631HK)中国两家上市公司

声明:《防守大挪移:台商应变的四种转移方式(一)》为网友假面紳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