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强盗”(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53817316606.jpeg)
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安全透视:猎杀“中国龙”》
2004年,西方媒体大肆报道,因为天气灾害导致大豆减产,大豆价格迅速攀升,超过50%。等到中国商家大量吸进大豆期约后,西方媒体又说先前的数据失真,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大豆价格因此暴跌50%,中国商家损失惨重,跨国粮商乘机收购中国大豆企业。如今中国的70%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80%的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商控制,由此出现“豆子比牛奶贵,豆粕比大米贵,猪吃的比人吃的贵”的局面。 “妖魔化”游戏中国 现代中国虽不乏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私人媒体,却唯独缺少强势媒体,加上长期韬光养晦的政策,以及近年来对西方媒体的敬畏与追捧,使得西方媒体牢牢地掌握着传媒业的话语权,使得中国在整个格局上处于西方媒体的包围与单向影响之中。西方媒体本身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作为有线电视和传媒领域的巨人——TC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马隆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词汇来描述他与默多克之间的关系——“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共同策划者”。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渗透上,西方媒体对华有一致的利益,因此一直采取联合态势,而且这一联合早已成为一种默契。 低成本、高收益的“游戏”西方媒体对华的联合,集中体现就是“妖魔化中国”。对众多西方媒体而言,这是一个低经济成本、高政治与社会收益的“游戏”。“妖魔化中国”成为西方媒体的常态,众多西方新闻记者编辑固执己见,不断地用放大镜寻找中国的阴暗面,制作诋毁中国的新闻作品。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做过一项统计:从1996年之后的5年时间内,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时代周刊》等在内的美国主要媒体出现的关于中国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的比例高达30∶1。西方媒体对中国媒体有着绝对强势与优势,因此中国总是处于被动受骂挨打的境地,而且中国政府与新闻界多数时间保持沉默,往往被西方解读为默认。这无形中鼓励着西方媒体在丑化、妖魔化中国上更加肆无忌惮。 迎合西方政府的需要 西方传媒“妖魔化中国”一方面是迎合西方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迎合政府的需要。西方媒体标榜的“自由、独立与公正”在巨大的政府政治干预力以及经济诱惑力(如政府广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因此,西方媒体一直充当政府的政治工具,由此不仅引导舆论,而且为政府大搞舆论战。在战争时期,舆论战体现为一种直接的战斗力,即军事行动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北约推翻南斯拉夫联盟政权以及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战争中,美英的媒体舆论战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和平时期,舆论战体现为通过“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意识形态竞争和国家形象塑造上,对目标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如1988~1993年美国无偿向弱小国家赠送图书达460多万册;在1989年苏东巨变中,美英的媒体对这些国家的长期影响就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