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这种错误最为阴魂不散。这种错觉曾经被无数人驳倒过,但总能死灰复燃,并且和以往一样张狂。每当出现长时期失业潮的时候,机器总是被指责为造成失业的罪魁祸首。这一谬论仍然是许多工会组织开展实际运动的理论基础。而公众则普遍容忍这些做法,要么认为工会做得对,要么是稀里糊涂,搞不清工会错在哪里。
![第21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83112168678.jpeg)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以为毁掉一切机器,或者停止新技术的研究,就能解决一切失业问题。而在19世纪,这种关于失业的早期争论,把人类引向了两条道路:共产主义和福利主义。 走与留?饥寒交迫的奴隶 在早期的工人运动领袖和思想家那里,工人被比喻为新的奴隶,资本家的奴隶。面对当时恶劣的工作环境、过长的劳动时间、失业的风险,工人的反抗也从最初的"闹事"发展为有组织、有指导思想的工人运动,直到"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 从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几乎是欧美国家的家常便饭。从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场经济危机开始,这种危机就经常造访西方国家,大约每十年发生一次,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有发生。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均与经济危机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 经济危机造成了生产力倒退、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等问题。政府为稳定社会而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穷苦百姓的基本生活,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这是西方国家发展史上常用的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也是后来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萌芽。 早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中,法国的临时政府就曾成立国立工厂,当时巴黎加入国立工厂的失业或无业人员曾多达12万人。不管他们原来的职业是什么,他们都参加修桥铺路、扫街种树等工作。法国临时政府还通过了一些规定,如不超过10法郎的典当物品均归还主人(这种物品一般都是贫苦群众的生活必需品),废除中间包工,劳动时间减少一小时(巴黎减至11小时)等。此外,还规定取消零售酒税、废除因无力付清债务而产生的民事拘禁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尽可能使普通工人和小产业所有者能够生存下去。 此类措施,伴随着日后的历次经济危机而逐渐发展起来,而最典型、最成熟的举措,则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中。其实,也正是这些早期的"国家干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营养和温床。 同时,当时的各国政府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增长点有时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有时通过企业或发明家有意无意的创造来实现,但也有的时候是偶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