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4)

 第15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4)


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没有土地的失业或"半失业"人群。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选择流动。然而,在生产力极不发达、城市化缓慢的年代,他们往往是被禁止流动的。当时英国对"流浪者"的禁令,显然是违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于是,这种劳动力与城市博弈的最后结果,必然是城市别无选择地接受了劳动者。

  所以,城市的发展与圈地运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改善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于是加速进行圈地。而圈地的加速,又把越来越多的人口推向城市。

  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在《乌托邦》一书中的那句名言早已众所周知:"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其实,一味对圈地运动持有偏颇、仇视的态度,却是有违历史事实的。英国的历史学家往往以工业革命为界线,将圈地运动分为两个阶段:16世纪的"羊吃人"阶段和18世纪圈地合法化之后的"议会圈地"阶段。这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是:

  --前者主要是由耕地转为牧场,后者主要是从牧场转为耕地以及开发荒地、林地等;

  --前者并未带来技术上的进步,仍然是一种粗放经营,后者促使农业管理、技术水平出现了一次飞跃;

  --前者因为使农村人口减少而声名狼藉,后者却与农村中一次前所未有的人口快速增长同步。

  18世纪以后的晚期圈地运动,即"议会圈地",才是更典型的圈地运动,对社会发展更具深远的影响,它规模大、范围广,促进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产生。圈地运动的过程中,人们在农村引进新作物,改良畜种,改进耕作制度,改善排水系统,改变租佃制度,尤其是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诸如筑篱、修路、人工种植牧草等,从而造就了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为更多农业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与此伴生的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18世纪中后期,英国从事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商业和家庭服务业等众多行业的人口逐年提高。

  纵观圈地运动直至工业革命的整个阶段,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农民为了活命被迫来到手工工场出卖血汗。其实,城市本身对农民是有吸引力的,它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更为体面的身份。城市工资水平比农村要高,于是大量农村人口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都向城市迁移。其次,城市救济水平比农村高,很多农村的贫困者流向城市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济。而且,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等,对生活单调的农民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69126.html

更多阅读

第25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14)

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俾斯麦一方面镇压工人运动,采取"铁血政策",一次次血洗街头;另一方面,他用怀柔的社会保障政策,保证了工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种做法,被称做"大棒加糖果"。俾斯麦的"糖果",使德国实行了

第24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13)

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此时,德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协调之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阶级矛盾开始激化,而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在这个年代开始广泛传播的。俾斯麦作为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者",他必须要压制

第23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12)

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总之,人口的流动,正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无论哪个时代,职业环境的变迁总是与人口流动息息相关的。  在工业革命时代,除了移民之外,不堪忍受贫穷的工人们所剩下的选择还有一种,那

第22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11)

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1848年,整个欧洲似乎都陷入了革命的漩涡当中,当时马克思(KarlMarx,1818~1883)曾认为,最先进国家的工人有可能通过革命取得政权。但不久后他发现,资本主义却又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浪潮

第21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10)

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这种错误最为阴魂不散。这种错觉曾经被无数人驳倒过,但总能死灰复燃,并且和以往一样张狂。每当出现长时期失业潮的时候,机器总是被指责为造

声明:《第15节:蒸汽机车与大迁徙(4)》为网友傲世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