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快和慢一举兼得: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
帝国邮政以商业信件专用的邮递时间为标准制定了邮车的进度表,负责人员要求邮车业必须加快速度。1490年的梅明根编年史里有一段记载:“邮车必须每小时行进一里,在当时即使骑马也需要2个小时。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扣邮差的工资,因此邮差不得不拼命赶路。”

另外帝国邮政机关学习了商业信函中的做法,要求邮递员填写邮政日志。邮差必须随时填写自己的行为,就连日志封面上的文字也与商业信函邮递日志大致相同,意思大概是送这袋信的邮差必须夜以继日地前进,邮包里的信件非常重要,邮差不能浪费时间。快!快! 快!到了17世纪初,欧洲有很多国家的邮政机关为了加快邮递速度也开始制定规定。1623年,图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经商量最终确定,邮差在2小时内把信件从一个邮局送到另外一个邮局。1614年,约翰内斯?西格蒙德(Johannes Siegmund)颁布了巴登-普鲁士邮差条例,条例规定加急信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送到,邮差还要认真填写邮递日志。由于邮政线路和邮差人数不断增加,现有的邮政网络可以及时向人们提供消息,即使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人们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信息。从威尼斯经奥格斯堡到安特伦普的路线在当时是一条主要的邮政干线。17世纪初,每年有52班邮差活跃在这条线路上,他们把信件从这里送到世界各地。当时对邮差要求非常严格,邮差必须遵守秩序,做到迅速、准时。17世纪中期出现了固定的邮政业务,规定了邮差出发的时间。1634年的一份文件上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在从法兰克福经巴黎到巴塞罗那这条线路上,邮差每个星期一早上8点出发。随后欧洲各国的邮政系统也进行了扩张和升级。据记载,法兰克福和巴黎几乎每天都有前往世界各地送信的邮差,从挪威的北角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也毫不例外。从近代开始的那一刻起商人们就开始借助“加速”的作用为自己谋求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