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美国的"新政"以及其与日后1970年代世界性大滞胀的因果关系,本书将在后面章节剖析。而纳粹德国的经济政策,比之美国,其"国家计划"的色彩还要更强一些。 希特勒的第一项"计划"是治理失业。与罗斯福一样,希特勒非常识时务地将经济重建的突破点放在了筑路、工业以及电气化等基础设施上,成功地为饥饿的德国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面包。 希特勒在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足可以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奇迹"。 同时,政府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属下的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 希特勒政府上台依始,就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军事计划主义经济政策"。1933~1936年秋天,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如农业、市场、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等国。 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然而,军事化的计划管理使德国的部门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从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导致农业停滞不前,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纳粹政府继续强制执行卡特尔化,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大量中小局外企业被迫并入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