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但很多时候,人类的本性都是宁肯要假象上的财富增长,而忽视了真实的财富。当人们"清醒"之后,就会对未来的通货膨胀形成"预期",在对"钱会越来越不值钱"的担忧中,逐渐产生大量的消费行为,在供求规律的作用下,促使商家进一步抬高价格。这种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的现象,在现代经济术语中,就被称为"通货膨胀惯性"。 正因如此,人类历史上,通货膨胀才一次又一次地波涛汹涌。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害怕通货紧缩,远胜于害怕通货膨胀。人们欢迎并试图保持"温和的通货膨胀"或者"适度的通货膨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曾说:"价格上升通常可以带来高度就业。处于轻微的通货膨胀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历史上的情况便是如此。" 历史上的情况真是如此吗?其实,萨缪尔森所说的,应该是纸币本位制度以后的历史。当纸币与贵重金属再也没有任何联系,纸币完全是一个"信用货币"之后,建议政府采取"轻度"、"适度"通货膨胀的政策从而刺激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越来越多。 而在铸币时代,情况却是不同。因为人们手里的货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成色"、"分量"稍有变化,就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信心,从而形成经济灾难。因此,铸币时代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高烈度的,也是对国家和社会最具有毁灭性的。
![第15节:货币的神奇与魔法(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14981152093.jpeg)
也许会出乎很多人意料,在世界上第一个建议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并给国家和自己最终都带来巨大灾难的学者,竟然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388年,40岁的柏拉图去拜访古希腊属国塞拉库斯的统治者、专制君主狄奥尼休斯,建议发行面值超过实际价值4倍的锡制货币,以增加君主急需的财政收入。 当时,为了强迫老百姓接受"价不符实"的锡币,柏拉图还建议狄奥尼休斯采取严峻的刑法,包括对拒绝接受新币者实施死刑。 狄奥尼休斯接受了哲学大师的货币政策,然而,臣民们却拒绝使用这种劣质锡币,哪怕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很快,塞拉库斯的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陷入了极度混乱,并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盛怒之下,狄奥尼休斯将柏拉图发配到奴隶市场等候拍卖,幸运的是,柏拉图遇到几位哲学家朋友慷慨解囊,为他赎回了自由。不然,人类的哲学思想史上,恐怕就会少了一颗灿烂的巨星。 在铸币时代,贵重金属的成色决定着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用降低成色来增加货币面值的做法,与纸币时代大量印钞票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一种"画饼充饥"的做法。然而,不幸的是,柏拉图倡导的这种"画饼充饥"式的货币理论和政策主张,在其后直到今天的人类历史上仍然大行其道,甚至变本加厉,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