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岛上有一家人堪称财主,这里的居民公认他们家是最有钱的。这家人的祖上曾经去过另外一个盛产石头的小岛,采到了一块硕大的"费"。然而,在运回雅浦岛的途中,运"费"的木筏遭遇了风暴,为了救人,人们只好砍断了捆着费的缆绳,"费"也因此沉入了海底。 幸存者们回家后,都证明那家人的祖先得了一块质地优良的"费",体积也非常巨大。从那时起,岛上所有的人都认同了这家人的财富,尽管它已经沉没到海底。因为海水虽然淹没了石头,但影响不了石头的购买价值,就像放在家里后院一样。毕竟那块石头已经被凿制成型,很多人都看见过它。因此,这块"费"虽然躺在太平洋底下一动未动,但它在岸上却支持了几辈人的交易。 进入殖民时代以后,因为雅浦岛上没有公路,当时的殖民统治者想修一条路。然而,岛上居民们因为赤脚走惯了碎珊瑚小路,所以这个命令很难执行。情急之下,殖民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出一个人,拿着一支黑笔,在每块有价值的"费"上面,都画上一个黑十字,表示这块"费"已经被政府征收。 这个办法真果然奏交,岛上的公路马上就修好了,而且非常齐整。然后,当局又派出几个人,擦掉了"费"上的黑十字。于是,"费"又成了岛民们自己的资本,岛民和当局都皆大欢喜。 人类学家亨利·福内斯与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都对该岛的这种交易习惯非常感兴趣,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屡屡引用。 岛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许在"现代人"看起来原始落后,不可理喻。而实际上,同类的事情,在"文明社会"也是司空见惯的。弗里德曼在《祸币的祸害》中还讲过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个发生在两个金融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故事:

1932年,法国国家银行"法兰西银行"担心美元贬值,于是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把法国存在美国的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 当然,把大笔的黄金装船运回法国,不仅费力费时,也要冒一定风险,所以,法国银行要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国银行的会计账簿上。于是,联邦储备银行的官员来到地下金库,将那笔黄金从一个柜子里搬运出来,然后又放到了这个金库的另一个柜子里。不同的是,这个柜子上有个标签,标签上表明,这个柜子里的东西是属于法国的。 美联储官员的这一行动,当然会见诸财经报刊头条,内容自然是说美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增加。市场对此的理解则是,美元走软,法郎走强。于是,表面上仅仅是黄金从一个柜子挪动到另一个柜子中,却最终导致了1933年银行业大恐慌,进一步加剧了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