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研究80后
宁向东:他们身上印证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古话。但也包含另外一种意思,懂得的知识少,有欠缺。如果把教育比作结网,经商和工作比作打鱼的话,比较早地冲击商海的人,就像是拎着一米的网去捞鱼,而更多的人为了捞鱼时把握比较大,就会去学校把网织得更大一点。可以这么说,站到山顶的所谓成功者,其中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也有一些是属于比较早退学的,但多数人还是按照教育的规律发展的。
80后财富新贵能否长成商业领袖 正方代表:陈曦 反方代表:俞敏洪 陈 曦:第一,我认为我们生活在非常好的大环境里。第二,我认为这些新出来的人,在很小的时候接受了信息时代的熏陶和教育,让我们有机会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尝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方法足够正确,起步足够快,我们就能很快脱颖而出。 俞敏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因为你们比我们年轻了二十岁。但是现在称为财富新贵的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的商业领袖是不一定的。由于商业和技术在不断变化,所以起起伏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今天可能是你们的世界,明天可能就不是你们的世界了。 陈 曦:在动态的社会当中我们也仍然会崛起,比如今天我们意识到创新是未来成为一个商业领袖必备的条件,那么创新就会永远摆在我们的首要位置上,再加上世界是平等的,我们还可以向全世界学习,而不仅仅是中国。 俞敏洪:成为商业领袖,不仅仅是抓住一个公司和一门技术就能够形成的问题,它需要经过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我相信你们会活得比我们更加轻松,因为中国社会越来越有规矩,但是我认为这还不够,你们的成功是来自于风险投资对你们技术的肯定以及你们自己具有的创新能力和胆量,但所有这一切并不足以构成未来成为商业领袖的气质。陈 曦:也许我不能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领袖,或者不能为所在的产业贡献太多,但是我在为社会做贡献,就业、纳税、为周围的人承担责任,我想我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业领袖。成为未来商业领袖的第一个前提是对社会的贡献,只要对社会贡献很大,那么不管我们本身有多少财富的积累,都应该是商业领袖。 正方代表:戴志康 反方代表:沈冰 沈 冰:请问你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戴志康:第一点就是积累。我想问沈冰,你觉得在人生经历中,一个人积累对他有帮助的商业方面的经验越早,是不是对他未来成为一个商业领袖的帮助就越大?
沈 冰:对,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积累的过程当中,你可能也积累了一些阻碍你未来前进道路上的东西。
戴志康:第二点就是机遇。从工业革命一直到信息化高速公路,我相信这是60年代、70年代生人从未有过的机遇。 沈 冰:机遇不仅仅是对于你们80后新贵存在的,对于70后,或者90后也都同样存在。 戴志康: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大多都是第一次创业。反倒是多次创业的人,容易遭遇失败,因为经验或者经历可能会成为他未来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沈 冰:对于你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创业,但是对于你的兄弟刘琦开来说,他已经是第四次、第五次了,对于陈曦来说,也同样是若干次了,如果照你的逻辑,第一次创业成功才能走得更远的话,那他们现在就别玩了。 戴志康:我的逻辑是他们更容易成功,因为成功和他之前创业的次数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这些人为什么成功呢,是因为他们身上完全没有包袱,他勇于去承担这个时代的变革带给他的一些机遇。 沈 冰:我担心,你们今天所得到的荣誉、被笼罩的光环,就有可能成为你们未来前进路上的负担。就像现在你们每天面对这么多的闪光灯,这么多的鲜花掌声,还有在你们身边很多好听的话语,不知不觉就可能将你们的心态改变。 戴志康:我第一次上电视的时候,心里紧张得怦怦直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这么多的摄像机,但是走到今天我完全能够应付自如了。经历也许会成为包袱,也许会成为动力。 嘉宾点评: 赵 红:我发现80后身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他们的年龄上,他们的基本素质上,我觉得80后更应该想办法,靠自己的智慧而不是技术,在你们的行业和领域里面成为领袖。所以我觉得在打造自己和自己企业核心的竞争力方面,一定记住要利用好你们的智慧资本,而不仅仅是把你们的生意做得更大。 宁向东:我觉得应该给80后提一个建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家经历了三次大洗牌,第一代企业家更多地是整合自己,整合劳动,靠勤奋闯出一番天地;到了80年代后期的时候,第二代企业家整合的是社会资源,整合的是社会资本;90年代中期第三代企业家除了整合资源之外,还整合了技术含量,知识含量。我想未来的第四次大整合就是整合世界了。80后无疑是参与这次整合的重要力量,但是我觉得他们离这样整合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希望他们以后的路能越走越好。 来源:《中国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