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郑元豹不但坚持,还率领他的优秀管理团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3个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到位居中国企业500强、世界机械企业500强、中国企业竞争力100强前列;从几万元家底到年产值120亿元的企业集团;从一个小城镇的小品牌到中国“驰名商标”获得者,品牌价值50亿元……
20多年前,也许极少有人能够预见到在浙江乐清会形成当代中国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温州模式”,同样更不会料想到柳市这个弹丸小镇会成为“中国电器之都”,并出现众多的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一不小心名声就远扬了 1958年3月,郑元豹出生在一个只有50平方公里的江南温州乐清柳市镇。这小镇,如今林立着3000多家电器生产企业,有“中国电器之都”的美称。也正是这小镇,伴随着郑元豹事业的初创、发展和成功,见证其人生的每一步。 对于童年,郑元豹的回忆是:“小时候,对上学念书如痴如迷,但由于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15岁就辍学了。”事实上,郑元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伴随着灾荒、文革成长起来的。“那时,我们从来没有裤腿完整的裤子穿。每天奢求只是能吃饱饭。”郑元豹动情地说。 饱受贫穷之苦的郑元豹,知道只有“走出来”才是自己唯一能选择的道路。15岁告别学校后,郑元豹给自己选择的第一份“职业”是打鱼。当时打鱼每天能挣五毛钱。到17岁,郑元豹又改行去打铁。打铁不仅打出了生活费,还打出了郑元豹的坚实体格和顽强毅力。不久后,年轻的郑元豹又先后师从温州金得福等武学名师练习武艺,天天打拳。 打鱼、打铁、打拳。三打,打出了郑元豹的特性。郑元豹自我评述道:“打鱼、打铁、打拳都需要坚强品质,尤其是练武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做企业也一样,必须有坚强意志,并懂得运用技巧和智谋。” 让郑元豹没想到的是,因练武“一不小心”名声远播,众多弟子纷纷来投靠。品牌的意识由此而生。“我一共教出了3000多名弟子,这些弟子现在也都是各大公司的老板,”郑元豹自豪地说,“有一次,在上海出差时,我在路上无意中发现一个黑色提包掉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有5000元钱和很多发票。”郑元豹回忆道,“当时我就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心想,一定要找回失主。”于是郑元豹一直等在那,几个小时后,当慌张的失主回来找提包时,郑元豹把提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他。失主感激地拿出500元钱给他,被他拒绝了。 一晃几年过去了。“后来,我们成为朋友。对方也是一家电器厂的负责人。我们因此做成了很多生意。”郑元豹笑着说。 不给温州的人格品牌丢脸 有人说,饱受磨难、浪迹天涯是温州人最真实的写照。也许正是因为温州人的不安分,注定颇具“大侠”气质的郑元豹不会一生通过习武笑傲江湖,他需要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在温州乐清柳市一边开铁铺,专为当地人加工农具和五金产品,一边创办武馆,招收学员,积攒起一笔资金,就算是原始积累。”郑元豹回忆道,“到1976年,我经过熟人引见,承包了杭州飞鹰机电控制厂,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生产,这算是真正开始经商之旅吧。” 1979年后,乐清柳市已经涌现出了2000多家低压电器厂,在全国推销低压电器产品的温州商贩数以万计。“但名声不好了,产品不合格。”郑元豹有句名言:“宁失利益,不失市场;宁失数量,不失质量;宁失面子,不失顾客。谁对不合格的产品放行,谁就要受到处罚,在质量面前我没有亲戚。”正是这个“三不原则”,不仅挽救了当时濒临倒闭的企业,也给被劣质产品腐蚀了肌体的柳市电器注射了一剂强心针。“我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对得起人民,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温州商人的形象是可以改变的。”他是带着这个信念从杭州回到家乡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给苦苦求索发展之路的乡镇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处世果敢、思维敏捷的郑元豹与现任集团总经理叶玉森毅然买下企业现任集团总经理叶玉森毅然买下企业51%的股份,组建股份制企业。豪气的郑元豹大笔一挥,购买了柳市镇电器城2-5层的大楼作为生产场所,同时在黄金地段设置了经营部,不惜重金竖起了巨大的广告牌--人民电器。郑元豹对员工们说:“我们必须推行管理机制和管理秩序的改革,不然,企业最终还是驶入不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6年,郑元豹兼并联合60多家企业,组建成立了浙江人民电器集团。1997年6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人民电器集团成为全国无区域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从此,中国·人民电器集团犹如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在神州大地上自由地翱翔。 1999年,人民电器集团斥巨资兼并、控股、联营上海34家国有或集体企业,圆满完成了粗放型规模扩张任务。当年产值上升10亿元,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开疆拓土展示“人民”力量。郑元豹形象地说:“温州是‘船’,上海是‘风’,借上海的风是为了让温州的船航行得更快、更远。”以此为标志,人民电器集团制订了跨地区经营、跨行业发展的战略,相继在北京、上海、深圳、新疆等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创办了10多家经营贸易性有限公司。 人民电器也在产品服务方面投入的巨大热情,为打造国际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底,南非柯尔多达公司向人民电器订购了一批成套电器,在运回国内安装调试过程中,客户不慎将几只部件损坏。集团了解情况后,立即派专人行程万里、花费数万元前往南非送去部件,柯尔多达公司深受感动。前不久,这家公司近百万美元的定单直接投向了人民电器。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柯尔多达公司对“人民”广为赞赏,在同行之间产生较大反响,一些非洲国家的电器商们慕名来到人民电器,纷纷洽谈合作事宜。 2006年7月,经世界品牌实验室测评,人民电器品牌价值达41.25亿元,成功跨入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前列。兴奋的郑元豹更着眼于未来。 “人民”品牌要的是人民文化 品牌是占领市场强大的武器,也是企业文化的结晶,优秀品牌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品牌塑造过程中,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郑元豹说:“说起这个品牌,我是这样思考的——‘人民’品牌源自于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来自于人民,理应无愧于‘人民’这一称号。我们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品牌战略规划、标识设计方面以及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上,‘人民’一直不断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员工们认为,是郑元豹亲自将品牌标志设计为一轮红日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冉冉升起,而快车道与红日巧妙的组合图案,化成一面“人民”的旗帜。这一杰作仿佛一盏光芒四射的灯,点亮了集团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在前不久举行的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郑元豹的发言引起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纷纷指出,“人民”品牌与文化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具内涵,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根”,品牌则是“枝叶”,只有“根”扎实了,“枝叶”才能茂盛。
近年来,人民电器持续导入和完善了CIS企业形象系统,对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方针、企业商标含义、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做了全面系统的定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广大员工的理想与企业的理念保持一致。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人民电器以企业文化为根基,以品牌为具体载体,始终坚持品牌战略,积极塑造“人民”品牌良好的社会形象。从1996年开始,集团累计投入3亿多元,通过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室外广告展开四位一体的立体宣传,向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宣传“人民”理念、“人民”文化、“人民”形象、“人民”产品,扩大“人民”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美誉度。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人民”品牌从默默无闻一跃而成为“中国名牌”、“人民”商标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人民”产品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永远和员工“心连心” ”用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品牌是我们的价值。要让员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要把员工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郑元豹的观点。 集团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则把为员工办实事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解决员工吃饭难问题,集团盖起了千人大餐厅,从环境卫生、饭菜品种到价格派专人严格把关。夏天到了,由于中央空调在许多地方效果不明显,集团买来了300多台电风扇,又在车间安装了冷气管道,还为员工们发放了竹席坐垫以及各种防暑降温的药品……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这仅仅是郑元豹的初衷。随着员工们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员工们不满足于上班时做些简单的劳动,他们渴望学习管理、技术、了解电器结构原理。针对员工们这种新的需求,集团领导认识到,车间员工大多来自农村,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支援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以现代的、科学的理念武装这些员工的头脑,用技术和文化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为此,集团不断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聘请专家学者前来讲课,并根据工作需要让员工到国外名企学习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员工们的综合素质。这些举措造就了一批懂生产、会管理、学技术的人才,一个个员工在学习中脱颖而出,在人生舞台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做‘人民’的员工真是幸福的。”在企业,记者到处都能够听到这样的心声。意气风发、豪情幸福的广大员工相信如日中天的“人民”品牌,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拥有更高的知名度。他们与郑元豹一样,坚信“人民”的明天更美好。 来源:大众致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