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一念之转》
凯蒂常说:“了解‘转念作业’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去经验一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躬自问”(inquiry)的作业,正好与研究心智的生物学最新实验结果不谋而合。当代神经科学证实脑内的某一特殊部位,有人称它为“自动翻译机”,能把一切外在讯息转译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在故事,形成我们的“自我感”。两位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最近指出,这个爱说故事的“自动翻译机”具有诡诈多变的不可靠特质。安东尼奥?达马西欧(Antonio Damasio)对它的形容是:“或许最重要的启示正是:人类的左大脑喜欢捏造与事实不符的故事情节。”麦克?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接着说:“左脑惯常编织故事,而且乐此不疲,那是为了说服它自己和你:一切在掌控中……左脑那种扭曲事实的本领,哪能称得上什么能耐呢?‘自动翻译机’的目的不过是帮你把自己的故事自圆其说而已。就这样,我们才学会了自我欺骗。”这些从精密实验得到的睿见,显示出我们都有相信自己所发布的新闻稿的倾向。当我们自认为“颇具理智”时,通常正是我们用自己的想法在编织故事。这种特性,道尽了我们如何亲手把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渊里,而凯蒂本身就是十足的过来人。她这套自我质问的方法,发掘了一种独特且鲜为人知的心智能力,使人们跳脱自制的陷阱。 很多人做完“转念作业”后,都能从他们的痛苦念头里,当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解脱与自由。但是,“转念作业”若只给人这种短暂的体悟,就无法发挥它真正的功效,它其实是一种持续不断深入的自我了悟过程,而不是一帖救急的止痛药。凯蒂说:“它不单单是一种技巧而已,它能从我们内心深处,唤醒生命的本然真相。”

你愈深入“转念作业”,就愈能体会到它的效力。练习「反躬自问”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常说:“不再是我操练‘转念作业’,而是它在操练我。”根据他们的描述,练习之时,无须刻意使力,心灵便能自行察觉负面的念头,且在它造成痛苦之前就把它化解了,他们内在与现实真相的争辩也随之消散,存留下来的只有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一切有情生命。就此而言,本书的书名与他们的体验可谓相互呼应。“一念之转”,就像你我的呼吸吐纳,是那般自然又轻松自在。 想想看,今后所有的仇恨, 心灵都能回复它原有的纯真, 最后终于明白—— 那就是自我愉悦、自我抚慰、自我惊吓, 以及,它自己甜美的意愿就是天堂的意愿。 ——叶慈 直到现在我才介绍“四句问话”,是因为如果省略了前文的铺述,就彰显不出它们的深意;而要认识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亲睹“转念作业”的示范。在这些示范中,你也会领略到凯蒂的“反向思考”,它确实能帮你从相反的角度,去审视你一向信以为真的想法。 下面是凯蒂在大约两百位观众面前,与一位女士的对谈。讲台上,坐在凯蒂对面的玛莉女士已经填好“转念作业单”,在单子上,她按照提示,一一写下对于恨怨有加的某人的想法。那个提示是:“允许你自己以真实的感受大肆批判一番,不必故做清高或仁慈状。”填写之时,愈是挑剔,便愈能从中获益。你可以看到,玛莉真的毫无保留。她是一位敢作敢当的妇女,大约四十岁,身材苗条动人,身著名贵的运动服。不过打从对话一开始,她的愤怒和缺乏耐性便暴露无遗。 不论是读者或旁观者,第一次参与“转念作业”的临场经验,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我们最好记住:所有参与者,包括玛莉、凯蒂和观众,都是站在同一阵线,都正在寻找真相。如果凯蒂的追问好似咄咄逼人,你只要往深处去看,将明白她所取笑或嘲弄的,只是针对构成玛莉痛苦的那些想法,而不是冲着玛莉本人。 在对话当中,每当凯蒂问:“你真的想知道真相吗?”她的意思不是指她认为的真相,或任何预设的抽象真相,而是指玛莉自己的真相,这真相隐身在使她烦恼的那些想法背后。玛莉之所以出现于此,正因为她相信凯蒂能帮她找出她的自我欺瞒之处,因之她也乐意接受句句紧迫盯人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