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研究80后
在充分分析棋的特点和校园学生群体的特点之后,黄森坤便找出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搞比赛,以比赛来扩大影响力、吸引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好奇的眼球! 一场规模甚大的比赛便紧锣密鼓地在黄森坤的策划下慢慢成型,黄森坤充分利用了福建省学生联合会的平台影响力,向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会主席发出了活动邀请,利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黄森坤很快便获得了大部分院校学生会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黄森坤又决定在福建各地市选择几所有代表性的院校成立棋俱乐部或棋社这样的组织,作为前期培养参赛选手和推广棋活动的首期平台。这样,活动的规模、活动的参赛选手都已具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在哪里?黄森坤想到了“海峡两岸”。于是一场规模甚大的海峡两岸足球棋比赛当年在福州隆重举行! 借助本次赛事的影响力和相关媒体的大量报道,足球棋这一运动便很快走进了福建省的各个高校,黄森坤也因此获得了足球棋发明人称号。 大学四年,黄森坤是边努力读书(期间还年年获得奖学金),边实践着如何经商。这样的经历让他变得性格开朗,懂得与人打交道,在做事待人方面积累了很多对日后创业很有价值的经验。 思考二: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天赋,但我相信,正是大学时期的经商实践如同一粒优质的创业种子,已经深深地埋在了黄森坤的心中。当他离开校园,来到社会这片广袤的沃土,这粒种子能不发芽、成长吗! 三个年轻人的创业团队 2003年7月黄森坤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当公务员和留校的机会,先来到一家业内很有名气的企业工作。 黄森坤心里很清楚,他不会在这家企业干很久。他之所以选择这家企业,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创业的缓冲期,以便于他找准创业的切入点。

但黄森坤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家企业他认识了杨威和杨柳———他日后的创业伙伴。 杨威和杨柳都是湖北人,也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杨威1980年出生,比黄森坤大一岁,杨柳是1979年出生。杨威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双学士;而杨柳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黄森坤告诉我,他们三人的结合就是天意,就是机缘,更是黄天不负有心人。 一次偶然的交谈,让三位年轻人激情燃烧———他们从下午一直谈到深夜,再到凌晨。共同的追求与信念,让他们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去开创一片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2004年3月,福建东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家业务主打无线增值,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应用为发展方向,集技术开发、运营为一身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便面临整个行业规范化经营的整顿阶段。 “谁都知道,一家企业如果在创办初期刚好遇上行业的大发展,企业就能顺势发展。我们不是,公司成立后,就遇上电信增值行业大整顿,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黄森坤说,当时真是困难,我们三个人都是大学刚毕业,又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公司的资金只有四处借的50万元,如果不能尽快的赢利,公司一年都撑不下去。但我们有的是自信、拼搏、吃苦、团结的信念。公司凭借着团队的力量,创新学习不断壮大自己,并快速突破行业的发展困境。面对着不断倒闭或转型的同行业企业,他们依然执着于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梦想,决不放弃! 也许是老天爷被这三位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和执着所感动,黄森坤的公司半年就实现赢利,第一年营业额就突破百万,三个年轻人终于赚到了对于他们具有生死意义的第一桶金。 我问黄森坤,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他说,是一个好的团队。 他和他的二位副总杨威和杨柳,真是志同道合,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发自内心,体现在行动上。而他们三人在性格、专长和知识结构上的互补性,又是这个团队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黄森坤很爱说的一句话是:不是没有好的项目,而是苦于没有好的团队。 我虽然还没有完全读懂他这句话的全部意义,但我读懂了“80后”企业家的一次重要飞跃———真正知道了团队力量在创业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