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原创)做有意义的事情,乡亲们的幸福连接着我的幸福,回馈养育我的那块土地!
这就是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一个因粉笔而闻名全国的小村,号称“中华粉笔第一村”。 一个人与一个产业,这就是刘大锋的创业之路,粉笔是刘垸村的传统产业。刘垸村人多地少,人均几分地。解放前,刘垸村集体就开始利用应城“三宝”之一的石膏资源制作“浆粑”,用来给糙米“加白”。“浆粑”的制作工艺与粉笔类似,我的父辈也就是那个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们做工简单,靠着一些传统的制作方法,把粉笔精心改革和深加工,让今天的刘垸村,暨定了今天的中华粉笔第一村,全国粉笔第一镇的美誉,享誉全国,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粉笔村。 最初,刘垸村制作粉笔的模具是由两块木板拼起来的,只有几十孔。后来,我的父辈到当时国内粉笔生产的技术前沿南京学习,带回当时更为先进的360孔模具。 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手工作坊生产粉笔,每年做200至300吨石膏粉笔,就近销售到天门、汉川、孝感。 那时市场在需求很大,越来越多的农户学着做起了粉笔。但直到1989年,刘垸村只有我的父辈能制作彩色粉笔其他农户的粉笔都是单一的白色。1989年,我的父辈接到来自墨西哥和马来西亚的两笔3万箱粉笔的外贸订单。当时都是作坊式的家庭加工厂,自己生产能力不足,父辈们便趁机向村民公开了彩色粉笔的制作配方和工艺,与100多户村民共同完成了外贸订单。 从那以后我的父辈们在刘垸村开始和大伙生产粉笔,听说当时有这样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我家也没种地,就靠做粉笔,如今有了房,大家都高兴。只到现在回想起父辈和我说过的话,那触动的是记忆深处最大的愿景和希望。 在刘垸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95%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楼房。” 刘垸粉笔,是农村能人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在农村,一个产业往往就是在一个或数个有经济头脑的人这样带动下兴起的。因此在今天,新农村建设中选可以出现一些“乡土拔尖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选好了一个产业。也是在那时,父辈们对人才是非常的重视和支持,就像我上大学时的一样,全村上下,都来祝货,我的父辈是一个穷苦人出生的人,那时家里人很多,能够上学的不多,所以也给了我的父辈们发展粉笔产业很大的阻碍,我也深深的知道,那时自己能够上着大学,是因为那是全村人的希望,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希望,是整个村的发展和希望,承载着太多太多........... 大学毕业后,其实在我刚开始创业,在我的心里就一直有个心愿,有一天一样能够像我的父辈们,帮助大家都能够脱贫致富,也是在那时,我自己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怎样让刘垸的粉笔做的更加有专业性,能够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真正的帮乡亲们改变思路,走产户加公司的路线,其实当时我自己认为刘垸村粉笔产业发展的两个节点起了关键作用——引进先进模具和彩色粉笔制作工艺,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目前最需要改进的,只有产品做好了,市场销路好了,大伙的干劲才更有生产力。 现在的刘垸村把开发粉笔加工业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突破口,着力做大做强,不断培植壮大。组建全市第一家粉笔加工运销销售一体的文华粉笔有限公司,对全村382个专业加工户实行“公司+农户”一条龙管理。1998年,又筹集民间资金820万元,兴建了7500多平方米的“粉笔加工、运销销售格局”,将原来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分散性销售转变成产业化经营、公司化管理、网络化营销,粉笔加工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经济的支柱产业,帮助大家更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致富奔小康道路打下了深深的基础,刘垸村,先后被评选为应城石,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农民致富幸福村,粉笔旅游开发村. 现在,一个产业与一只“无形的手”告别了“小打小闹”的刘垸粉笔,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组建了湖北省应城市刘垸文华粉笔有限公司,真正的产户加公司,大伙加集体的路子.“现在一户产户可以年产2万箱粉笔,通过公司找路子,做市场,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产业就技术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大家的脸上也都洋溢着幸福和透露着对小日子的期盼,我会把乡亲们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去过日子,真正的为社会和家乡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一个人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只有大伙都富有了,那小日子才甜,也对得起家乡这块土地养育我的一片恩情. 我会把大家的每一份投票攥在心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从此,少数人的生意变成了全村的产业。刘垸村“一村一品”的粉笔产业雏形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