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个几乎所有人都在为能得到一份每个月挣几十元钱的“铁饭碗”而奔走,甚至不惜以婚姻作为代价的时候,有一群人甩开了吃惯了的“大锅饭”,离开了干松平坦的“岸”,一头扎进了深不见底、神秘莫测的“海”,过起了“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的个体户生涯。
第一批个体户,大多是由一群被当时人们认为不务正业、不守本分的“二流子”一类人所组成的。这些人与那个以“老实听话”为最高评价的时代价值取向格格不入,他们有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有的是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勇气。虽然不能被同时代的人认同,但正是他们使中国最先出现了“万元户”的概念。但今天,在商海中搏击了20多年的第一代个体户们,生活状态却各不相同。 李华:从服装摊贩到“百年老妈” 上世纪80年代末,商业浪潮在全国滋长,但在中原重镇郑州,“下海”仍是一个新名词。23岁的李华从河南财经学院毕业分配回老家周口,由于爱情的牵挂,不久她便带着父母资助的3000元钱重回郑州,在火车站对面租了个服装柜台,迈出了商海冲浪的第一步。 没多久,郑州二七商圈日见红火,李华果断转移,在天然商厦买下两个服装柜台。创业多艰,进货、卖货,她事必躬亲,紧张到年底,她竟然积下10多万元毛收入。但善于观察的李华注意到,干这行资金周转慢,又容易压货,便果断再寻新的商机。 当年底,经朋友介绍,她转至华中食品城代理白酒。通过考察市场,她看上了泸州老窖的一种“六瓶装”。实践证明了她非凡的眼光,这种包装一经上市,很快热销,货一到站,往往不用进仓库,就被下面的批发商抢购一空,李华尝到了“捡钱”的滋味。连续几年的白酒代理,让她狂揽数十万金。 然而,一场灾祸却让她的“原始资本积累”戛然而止。1996年春节前的一天,她提着装有20余万元货款的塑料袋儿回家,可下车时,她感觉有人跟踪,到家后更是发现停电,惊魂未定中,她把钱袋子藏到了沙发背后,一起的还有头天放的20万元现金。电来了,有人敲门,说要查查电源,轻信的李华一开门就被几个蒙面歹徒挟持了。结果,20多万元现金和金银首饰被洗劫一空。 商海如战场,案子三年后告破,李华才知是同行所为,全因她红火生意的“太招眼”。她一个女子怎再堪如此打击?灾祸带给她惨痛的打击,但所幸的是,“歹徒忙中只发现一个钱袋子,还给我剩下了20万元东山再起的本金。”同时,她坚强的性格没有变,她还有梦想。 1997年,她重涉商海。几番对比、筛选,当时红遍全国的火锅店吊起了她的“胃口”,她想打起一块河南本土的火锅招牌。招牌该怎么打?川渝是火锅的发源地,“老妈”在当地是顶亲切的称谓,她决定借用;“要做就放长远来做,要做就做百年老号”。“百年老妈”应运而生。 1997年9月16日,郑州优胜北路,百年老妈第一家火锅店开业。当时,郑州的火锅店无论卫生、规模,还是装修档次、菜品质量都是“随意为之,显得家常”,李华则要与众不同,努力提升火锅的整体档次。小桥流水式的江南画景被她移入厅堂,“百年老妈”优雅的环境引来食客如云。 依照旧理,夏天是火锅的淡季,“百年老妈”如何四季不衰?出奇方能制胜,“空调降温,清凉小菜消暑,吃火锅送火鱼”,三招一出,问题迎刃而解。 有限的台面已接待不了常常爆满的食客,2000年李华大胆上分店,她把目光明确瞄向了中高收入群体。她请来南方一流的装修队,用上最好的材料,“从这时起,我开始确定要把金领白领引进来,让他们享受尊贵的用餐体验,让他们感到火锅也可以如此阳春白雪。” 雪球继续滚动,2002年,百年老妈饮食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成为“百年老妈”一个里程碑。也在这一年,她携手国内特许经营领域的一家顶尖专业顾问公司筹划构建连锁特许经营体系。2003年,第一家加盟店在安阳挂牌,“百年老妈”走上了扩张之路。眼下,“百年老妈”拥有4家高档直营店,全国各地36家特许加盟店。 历经多年的风霜雪雨,李华的事业已成一棵参天大树———“百年老妈”企业总资产近6000万,刚以1.288亿元的年营业收入跻身餐饮企业百强。对于“成功”,她有自己的解读,“不是说生意好就是成功,也不是别人认为你成功你就成功了;我觉得,尽管我起步早,但离目标尚远,还在奋斗的路上。”张乙:从“大款”到“的哥”
“见报时,请一定用化名!”这是这位特殊的“的哥”见到记者后的第一句话。经过几轮电话联系,张乙(化名)才勉强答应接受采访。“20年前我就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可如今却在开出租,说出来真让人家笑话。”张乙今年43岁,衣着面貌和其他郑州“的哥”没有什么不同,但一开口就显出了独特之处———满口理论和难以掩饰的敏感。 1985年,张乙利用在单位积累起的优势,悄悄弄了一批进口彩电,结果赚了一大笔。“在单位只能偷偷弄,我想还不如索性辞职,正大光明的干。”义无反顾的他在两年内,依靠倒腾进口电器,手中的钞票已超过了50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当初钱多得都不知道该怎么花才好,于是就买了车,每天出入最豪华的饭店。”忆起昨日,张乙的语气中充满了豪情。 在倒彩电的同时,张乙还进口了当时最好的打印机和复印机,在郑州开了一个复印店。“可以说,当时全市各单位都不知道这个玩意,那个生意火啊,甚至郊县的机关有重要的材料,都开车上百里拿到我这里打。两年过去,我又净赚了上百万元。” 进入90年代,随着打印店的逐渐普及,张乙的生意渐渐回落。于是,他卖掉了设备转行做饭店,但生意却一直在赔,“到1993年,我手里的钱急剧缩水。” 张乙经过分析,意识到自己生意倒退的原因在于没有管理和经营的专业知识。于是像当初下海一样,毅然决然地卖掉饭店,携妻子东渡日本,学习了6年的经济管理,知识学到了不少,但是全部家当也都在这期间消耗殆尽。 2000年,张乙回到郑州,却发现“时代变了”:凡是自己能够想到的行当都已经饱和,学到的管理知识也不知道该往哪里用。休息了半年,张乙张罗了一家翻译公司,经营两年,雇员一个个自立门户,客户也被一批批带走。2002年底,张乙关掉了翻译公司,再次“休息”,2004年4月16日,无奈中他第一次跑出租车拉客。 “我出国学知识并没有任何错误,甚至至今我认为学到的理论知识还是很超前的。只是6年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我一时找不到了方向。开出租并不是我的职业,我只是在休息,虽然我已经到了中年,但一旦调整过来,找到发展方向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上去,我相信一定能东山再起。”张乙告诉记者。 点评在北京,第一个个体户也是从餐厅起家的。在那个人人都向往铁饭碗的年代,能够顶着重重压力下海经商的第一批个体户几乎都值得我们敬重。那个时候下海凭的是勇气与闯劲,而只要敢下海则都可能享有一夜暴富的机会。但这些人大多数没有受过太系统的教育,没有经过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财富的急剧增长往往会冲昏人的头脑,从天而降的金钱往往会打乱人的生活,失败也往往发源于此处。从采访中发现,中国第一批个体户中直到今天还走在成功路上的人并不太多,而成功者几乎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遭遇挫折、经历风浪,但不屈不挠,在哪摔倒在哪爬起来。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拥有坚韧的毅力,才能度过大喜大悲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