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2日一场大雨袭击了山东临朐县,这使龙岗镇小河圈村68岁老汉张春元措手不及。他的蝈蝈和葫芦正被泡在水里。
张春元:“你看这里面进去水,使劲抹抹它,它干得快,这么一淋了了不得,它霉烂。你看,里面进去水这不是。” 看到葫芦挨淋,看到蝈蝈受冻,老人有点心疼。可是几个葫芦几只蝈蝈真的就那么重要?事实上了解张春元老汉的人都知道这葫芦和蝈蝈可是他的命根子。老人从小喜欢蝈蝈,在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成家立业离开自己身边后,他重操旧业,玩起了蝈蝈。 张春元:“这个很好,别跑别跑。” 这成为他驱遣晚年生活寂寞的最好方式。蝈蝈和他相处得也格外和谐。 张春元:“你熟练了,你在干着活你把它搁了身上,它就满身上爬,满身上爬就觉得很高兴。” 这些小小的虫子让好玩的张春元的晚年变得热闹了起来,而且也让他发了一笔葫芦财。2001年张春元因为养蝈蝈种了几棵葫芦,这些葫芦用来冬天装蝈蝈。但他用不了这么多葫芦。怎样把剩余的葫芦处理掉呢?他想到了经常走南闯北的朋友张春周。张春周带着30个葫芦来到了北京。 张春周:“带了去30个吧还挺好,那个市场一次就全要了。” 张春元卖葫芦首战告捷,这让他有点兴奋,而张春周带回来的另一个消息让张春元产生了新的想法。 张春周:“我发现人家摊上有带图案的,价格贵好几倍。” 葫芦上画上图案就能赚更多的钱。不过这让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张春元犯了难。这时候,有几个专门为工艺品画图案的人找上门来。张春元:“美化呢,他当时价格要得太高,我也没那资金。” 张春周:“单个画,请人画,请个一般的档次不高,请个高的就请不起了。” 没有文化,没有资金的张春元想不出什么好招数。正在这时,一个被藤蔓缠住的南瓜给他带来了灵感。 张春元:“你这个瓜能行,我这个葫芦是不是能行?”
既然不能画图案,那就让葫芦自己长花纹。他的这个奇怪想法当即引来家人和邻居的反对。
侄子张洪印:“干那个东西,不一定挣钱费多少工夫。” 邻居张乐兴:“绝对就是成不了功。” 倔强的张春元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他找来了一根线开始把自己的葫芦缠了起来。几个月后葫芦竟然真的有了花纹,但这次却让张春元损失了一百多个葫芦。 张春元:“后期我用绳缠起来了,但是不均匀。” 花纹不均匀,绳子不结实,风吹日晒没几天绳子就断了。这让他的葫芦长出花纹的想法落了空,一年产的葫芦全部坏掉了,这使一向乐观的张春元十分苦闷。 张春元二妹张春荣:“吃不上饭,睡不着觉。一晚上吃到两盒烟。” 2002年,陷入困境中的张春元苦思冥想,当他一天突然看到村头湖里的渔网时,他茅塞顿开。渔网不仅结实而且网格均匀,张春元凭着年轻时织网的技术开始为葫芦编织网套。让他没想到的是困难其实才刚刚开始。手工编织的网格不均匀让张春元吃足了苦头。 张春元:“当时小的(网格)有时就包不起来,你看,它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或者是像个大肚子似的鼓出来。所以两头它就鼓出来了。” 网套大了葫芦长不上花纹,网套小了葫芦就长得歪歪扭扭。张春元刚开始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等到葫芦长大时已经为时已晚,这年的葫芦又几乎全部报废。不过这次失败没把他打趴下,反而让他天生的那股犟劲上来了。 朋友刘利:“脾气也很倔强,反正只要他说的,就都是对的。” 张春元仍然没有死心。他打量着满院报废的葫芦决心要找出失败的原因。突然,他发现有几个花纹非常均匀的葫芦。 张春元:“为什么这几个这么好呢?我就挨着检查检查看了看,数了数,正好84个眼。” 张春元终于发现网格均匀的奥秘。原来,网套有84个网格时,套出的葫芦才最均匀最好看,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2003年,他的十几棵葫芦结了近一千个果。他决定尽快把自己的葫芦推向市场。当葫芦的花纹都已经长出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把葫芦剪了下来,可卖不了钱。 张春元:“这个损失很大我很苦闷啊!工使上了肥料追上了,新产品已经行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摘的时机不成熟导致葫芦容易碎。2004年清明过后,张春元又种上了葫芦。2005年元旦,怪葫芦终于顺利收获了。张春元把葫芦精心装饰一番后,决定先到上海、北京、济南、青岛等城市转一转。几个城市转了一圈下来,他才知道,葫芦作为装鸣虫的容器因冬天保温性强而受到鸣虫爱好者喜爱,而长花纹的葫芦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他的葫芦也因奇特的花纹引起蝈蝈爱好者们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