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常,在创业中虽然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可一时就是找不到快速发展的办法。
就像我的货运公司,在零五年开始的几个月里,我虽然坚定了办好货运公司的信念,但仍然无法改变它月月亏损的事实。 虽然亏损额不大,只有区区的每月几千元,但整个公司帐号的现金,只有两万多元,而且还在不断地减少。 在创业初期亏损,原本也是正常的,但“亏损”对创业者的精神压力,却常常像大山一样沉重。 对于任何一个事业来说,无论大小,只要还处于亏损,哪怕只有一分钱,也说明它还远没有踏入良性发展的循环,还根本无法生存,即:创业战争还远没有结束。虽然也有简单的扭亏为盈的方法,比如,辞去一个司机,由我自己来驾驶。可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公司了,连作坊也不是。 创业者的职责,就是找寻和闯出公司发展的新思路。所以我选择了不做专职司机,而只是在司机生病或请假时,偶尔顶替一下。 我需要时间,把本来不懂的公司业务,认真学习思考一下。 读书人机械,说到学习了解业务的途径,就是看书。 于是,我就成了深圳书城的常客。 公司做的是出口监管货物的运输。在书城里,我就每天围着贸易、出口、报关、物流之类的书架边看边转。觉得有用的或看不完的,就买回来晚上接着看。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货物流通,作为一大行业,有许多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在看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我经常会小声地询问身边其他看同类书的读者朋友。 在书店里,看这类专业书籍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或者是这个行业的新来者,或是打算进入这个行业,但对物流行业还不是很了解的其它专业的毕业生。 人们说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不仅是说深圳建市的时间短,还表示深圳市的人口平均年龄,在全国都是最低的。 设想一下,深圳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来自遥远的内地家乡的年轻人,大都是带着创出自己一片天的抱负,或至少是带着改变贫穷命运的念头“闯”进深圳的。他们年轻力壮,不怕吃苦,不怕困难,观念新潮,惜时如命,勇于探索,敢抓机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适应潮流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把深圳当作自己事业的起点。 这也是长期以来,深圳始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全国经济中心的根本原因。 一年多了,在深圳的各个地方,也包括在这书城里,我碰到最多的也正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也喜欢和他们攀谈,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除了能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还能领悟到许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四月初的一天上午,当我又遇到一个不懂的问题时,就向身旁的一个年轻白领模样的人请教。
他详细解释了我提出的问题。然后,他可能看我岁数不小了,还看这么专业的入门书籍,就问我是不是在出口这种产品?需不需要帮忙报关和运输?还说他们做的是十分专业的北美专线,价格十分优惠。
于是,我们就聊了起来。 他和我同姓,叫刘华,韶关人,毕业后就来深圳了,以前也在一个货运公司打工,年前刚刚辞职,到一个朋友开的船务公司上班。 说话间,我告诉他,我来深圳接手了一个小小的货运公司,目前只有几台吨车,业务量不够,又不知如何开拓业务,正发愁呢。 他说,他们公司应该有些散货运输业务,还说有空帮我问一问。 虽然,八字还没有一瞥,但总是意外收获,心里自是非常高兴。 那天我们足足聊了有半个小时。看看时间已晚,我们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就一起下了楼。外面正下着大雨,门口挤满了避雨的人,看他有些犹豫。我猜他可能正想,是从前门出去冒雨跑到公交车站呢,还是从后门出去直接打的? 于是,我就坚持问他住在哪里?他最后才说住在笋岗。我说,巧了,我就住在田心。相互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正好顺路带他。 在回家的路上,他又给我讲了不少货运公司运作的知识和经营中的常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一些找寻客户的方法。 让我没想到的事,几天后,我收到他的电话,说已经和他们公司负责运输的操作人员谈过了,并让我带着业务员到他们公司去一趟。 那天是四月十一日,星期一。我和太太一起去的,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从第二天,我们的合作就开始了。虽然他们公司的散货业务量不大,每月也就几单,但这次巧遇,使我对办好公司的信心大增。 我一直认为这位叫刘华的朋友,是我在深圳遇到的头一个贵人。 平时,不管有多忙,只要收到刘华那个公司的业务单,我也总是交待我的操作人员,一定要保证这个客户的用车。 直到如今,我们的合作一直保持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