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8)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1958年,菲利普斯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他独特的发现:根据近100年间的英国工资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的增长就快;而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慢。为此,他还绘制了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变动的曲线。 有两位后来都获得诺贝尔奖的"重量级"经济学家,注意到这个发现的价值。他们是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获得诺贝尔奖)和罗伯特·索洛(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们修改了这条曲线,用物价上涨率取代了工资增长率,于是,并将其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降低;而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则升高。 通货膨胀与失业,两个看似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概念,居然能够联系在一起,其道理也并不复杂。正是因为"货币幻觉",通货膨胀率提高之后,工人会以为自己的收入增长了,雇主也会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生产的商品能卖个好价钱,于是,转而雇用更多工人。
这么一修改,不仅萨缪尔森、索洛这两位知名学者,为自己所在"新古典综合派"阵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通货膨胀"赋予了政策意义。要知道,执政者上台前的竞选演讲者,无一例外要谈及对"就业率"的承诺。这个曲线意味着,如果政府害怕的是失业率太高,就完全可以多印点票子,搞点通货膨胀,失业率自然就会降下来。如果政府害怕物价上涨引起混乱,就要付出失业的代价。 "菲利普斯曲线"更是使得菲利普斯意外成名,一时,众多的知名经济学家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展开争论。弗里德曼指出: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可能是存在的。而从长期来看,"货币幻觉"必然消失,工人和雇主都会调整预期,所以,"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存在,失业率也完全不受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而"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卢卡斯等人,则更尖锐地说:公众是有"理性预期"的,试图用"乘法定律"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早被公众看破了。就好像看戏的观众早就知道后台的底细了,还能怎么演下去呢? 不过,这些争论与菲利普斯本人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也许一个来自南半球偏僻小国的农家子弟,在那些美国大牌学者面前也有自己一份自尊。早年在昆士兰金矿的工棚中学到的机电工程知识,对菲利普斯影响很大,他后来的兴趣转向"最优控制理论"方面。60年代末,菲利普斯回到澳洲,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这时他的兴趣又转向中国经济,还在这所大学里还成立了一个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做为带有工程师倾向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喜欢把社会当作一个工程系统进行研究,如同他的彩色水流模型。对于这种"工程师式的幻想",大经济学家哈耶克曾反复警告:落入这种思路的人,"如果不是一个废物,就是一个特定的危险人物"。可惜,虽然哈耶克也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但当菲利普斯上学时,哈耶克已经离开了,他无缘从哈耶克那里受益了。
更多阅读
走进狼群 下载 第9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8)
系列专题:《一种不可思议的强者生存法则:狼性法则》 狼性和羊性已经无法改变了,可是人性却还在游移之中。以人类为主要角色的社会中,没有食肉和食草之分,表面上看来似乎比大自然要平静很多,可是同类之间的竞争却更加激烈:因为每一个
第56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9)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当"苹果"化为灰烬…… "死海的苹果"(Dead Sea fruit)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传说。在《圣经》里提到,位于耶路撒冷的死海崖边长着一株苹果树,上面结出一枚枚苹果,外表非常美丽,但一到嘴里,
第57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10)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罗斯巴德写过一本《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对通货膨胀的本质鞭辟入理。他认为,不是"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出现,所以我们需要通货膨胀",而正是作为政策的通货膨胀误导了企业家,从而引发了
第55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8)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1958年,菲利普斯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他独特的发现:根据近100年间的英国工资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的增长就快;而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慢。为此,他还
第54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7)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种种指责,无外乎离任前最后一轮"扩张性货币政策"过了火,"降温"的时机太晚,力度也不够,这种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美国的媒体还投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