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7)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种种指责,无外乎离任前最后一轮"扩张性货币政策"过了火,"降温"的时机太晚,力度也不够,这种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美国的媒体还投票评出20位罪人,排在第一位的竟然应时这位"走运的艾份"、备受世人尊敬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先生。

  人们甚至说,格林斯潘在任上没出什么大差子,只不过是因为他很走运罢了。连格林斯潘自己都谦逊说:"我真得很走运。"

  毕竟,当代经济学认为,只有在极其严格的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才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作用。不仅如此,货币之所以被人们发明出来,不是因为要用它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是要用它充当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帮助人们进行交易。这才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这也是货币真正能够带给我们的利益。

  但很多时侯,人们经常地忘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而只注意了它刺激经、增加就业的职能。也许正因如此,所以连德高望重的格林斯潘都有"失手"的时侯。

 第54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7)
  谁在为通货膨胀"正名"?

  其实,"多发行货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正是欧文·费雪提出的"货币幻觉"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应运,也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手段。因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时,人们会沉渍在货币"名义价值"增长的喜悦中,一时还不能对"实际购买力"做出反应。于是投资趋热,消费增长。而一旦"货币幻觉",人们才开始饱尝通货膨胀的苦果。

  在古代,制造"通货膨胀",是君主们应付财政困难的办法,当时往往是降低铸币的成色。在当代,仍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既有利于刺激消费,又能够刺激投资,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为此,凯恩斯提出一个"半通货膨胀"的概念,指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半通货膨胀",显然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法宝。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的一条曲线,更使得通货膨胀"名正言顺"了。

  在当时,威廉·菲利普斯称不上顶级的经济学家,甚至没有什么名气。然后,日后他的名字却和"菲利普斯曲线"联系在一起,永远地写进了教科书。

  菲利普斯1914年生于新西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5岁为生活的迫,到澳大利亚的一个金矿里做工,二战爆发后又做了军人,还被关进了爪哇的日军战俘营。直到32岁,他才有机会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

  有一天,菲利普斯突发奇想,把彩色的水装进有机玻璃的管子中,运用动力学的原理,使这些彩色的水流来流去,来模拟国民收入的流程。他做了许多这样的模型,卖给经济研究机构和大学,还因这个精巧的设计谋到了一个在伦敦经济学院教书的职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2494.html

更多阅读

魔兽世界7.0幽灵狼 第8节:第一篇 走进狼的世界(7)

系列专题:《一种不可思议的强者生存法则:狼性法则》  最终它的妻子布兰卡被钢夹陷阱所捕获,并在猎人以两匹马反方向紧拉的绳圈当中,口喷鲜血、痛苦而亡。看到这一幕的大王不顾一切的追逐着布兰卡的尸体一直到被弃置的地点。第二天,大

第56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9)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当"苹果"化为灰烬……  "死海的苹果"(Dead Sea fruit)是西方家喻户晓的传说。在《圣经》里提到,位于耶路撒冷的死海崖边长着一株苹果树,上面结出一枚枚苹果,外表非常美丽,但一到嘴里,

第57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10)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罗斯巴德写过一本《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对通货膨胀的本质鞭辟入理。他认为,不是"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出现,所以我们需要通货膨胀",而正是作为政策的通货膨胀误导了企业家,从而引发了

第55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8)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1958年,菲利普斯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他独特的发现:根据近100年间的英国工资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失业率减少时,货币工资的增长就快;而失业率增加时,货币工资增长率就慢。为此,他还

第54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7)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种种指责,无外乎离任前最后一轮"扩张性货币政策"过了火,"降温"的时机太晚,力度也不够,这种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正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美国的媒体还投票评

声明:《第54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7)》为网友當妳的杀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