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3)

 第38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3)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凡勃伦效应"所描述的情景:款式、质地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只卖80元,进入豪华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不过,人们也不用担心没人买。上万元的眼镜、纪念表、上百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营销策略。

  "凡勃伦效应"对商家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福音"。因为了解了"凡勃伦效应",商家就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

  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凡勃伦效应"并不是想要推翻马歇尔的供求规律,而且,它似乎说明也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性。但"凡勃伦效应"有一个非常伟大的之处:它引起人们注重人类心理对消费行为乃至一切经济行为的影响。

  将心理学或者心理现象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其实并不一件新鲜事,早在"边际三杰"的时代,效用,就是定义为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不过,经济学家们真正对心理学引起重视,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此逐渐发展出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的很多研究实验,都是针对消费的购买行为进行了,这些实验告诉人们很多一时难以置信、甚至"大跌眼镜"的经济学原理。不过,其实很多零售企业比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更早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心理了,他们在这方面"大作文章",上演了很多"买的不如卖的精"的故事。

  买的没有卖的精?

  正如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消费品市场中,买方往往是受制于卖方。换句话说,卖方调整经营策略,其目标不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而是为了利润。消费者得到了好处,比如商品品种的丰富多样、商品的价格降低等等。但与其同时,消费者也常常会因商家认为某种商品或服务"不利于销售",而得不这种商品和服务。而消费为了为"有利于销售"而无形中作出牺牲的例子,就更是多不胜枚举了。

  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其结果往往是偏向于商家的"均衡"。

  沃尔玛超市的"天天平价",就是有一种看似有利于消费者、实际上有利于商家的策略。在国外,去过沃尔玛超市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在沃尔玛购物的人,手上都有一张消费凭据,上面印有"Wesell for less always"的英文字样,意思就是"天天平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72510.html

更多阅读

第47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12)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不过,凭经验办事,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未尝不好。的确,用"满意"还取代"最大化",不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也正因如此,西蒙的理论目前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了

第46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11)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赫伯特·西蒙.jpg  赫伯特o西蒙  西蒙自始至终不相信"完全理性",他认为这种假设所隐含锱铢必计、精确无误的经济人根本是神话。人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找一个 "过得去"、"差不多

第45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10)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奚恺元因此指出,我们在决定是否购买一样东西时,衡量的是该物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和它的价格哪个更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能价格比"。在我们做购买决策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账户里面还在

第44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9)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奚恺元  当代华人经济学家奚恺元  奚恺元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小学毕业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上海最好的中学之一市西中学。然而,因为视力原因,他没有资格报考

第43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8)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我们知道,作为商家,所谓"跟风"也就是模仿别人的产品经营策略,是比较容易的。但领风气之先是最难的。之所以能把看上去"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市场上的抢手中货,是因为他们其实都是没有证

声明:《第38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3)》为网友平凡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