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065305385.jpeg)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凡勃伦效应"所描述的情景:款式、质地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只卖80元,进入豪华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不过,人们也不用担心没人买。上万元的眼镜、纪念表、上百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感性消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时,"凡勃伦效应"就可以被有效地转化为提高市场份额营销策略。 "凡勃伦效应"对商家来说,无疑是个"最大的福音"。因为了解了"凡勃伦效应",商家就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 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凡勃伦效应"并不是想要推翻马歇尔的供求规律,而且,它似乎说明也是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性。但"凡勃伦效应"有一个非常伟大的之处:它引起人们注重人类心理对消费行为乃至一切经济行为的影响。 将心理学或者心理现象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其实并不一件新鲜事,早在"边际三杰"的时代,效用,就是定义为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不过,经济学家们真正对心理学引起重视,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此逐渐发展出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的很多研究实验,都是针对消费的购买行为进行了,这些实验告诉人们很多一时难以置信、甚至"大跌眼镜"的经济学原理。不过,其实很多零售企业比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更早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心理了,他们在这方面"大作文章",上演了很多"买的不如卖的精"的故事。 买的没有卖的精? 正如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在消费品市场中,买方往往是受制于卖方。换句话说,卖方调整经营策略,其目标不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而是为了利润。消费者得到了好处,比如商品品种的丰富多样、商品的价格降低等等。但与其同时,消费者也常常会因商家认为某种商品或服务"不利于销售",而得不这种商品和服务。而消费为了为"有利于销售"而无形中作出牺牲的例子,就更是多不胜枚举了。 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其结果往往是偏向于商家的"均衡"。 沃尔玛超市的"天天平价",就是有一种看似有利于消费者、实际上有利于商家的策略。在国外,去过沃尔玛超市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在沃尔玛购物的人,手上都有一张消费凭据,上面印有"Wesell for less always"的英文字样,意思就是"天天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