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第三章 你争我夺的经济学--从竞争到垄断 竞争会使人人尽输。--约翰o纳什 竞争,是"经济世界"中的基本行为,竞争,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手段。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竞争深化的结果,可能又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垄断。竞争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所谓世事如棋、变幻莫测…… 你相信吗?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预测竞争的结果,"猜透"对手的心思。其实,这就是经济学的一种新方法--博弈论。 竞争的结局是垄断? 竞争是企业之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数企业死亡了。与此同时,获胜并发展壮大的企业,往往受到社会公众的几分仇敌视,称他们为富不仁的"垄断者"。因此,这战没有硝烟的战争显得格外残忍,格外血腥。 然而,实际上,因竞争而受益的,却是整个社会。竞争似乎具有一股处罚惩戒的力量,在市场上,如果某个企业向自己的顾客提供拙劣的产品,那么他的生意就有可能被那些好的产品抢走。竞争,使消费者得到最优的价格、优等的商品、高质量的服务。 为了应对竞争,企业不断发明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采取有效的成本降低手段,并且这些创新迅速应用起来。于是,汽车取代了马车,电灯取代了油灯,连锁超市取代了百货商店……。消费者从中受益,全社会从中受益。 不过,竞争继续下去,又会使人们渐渐失去这些好处。最后总有几家"活到最后"的优势企业,垄断了整个市场。垄断似乎是一种胜利者的特权,他们不再千方百计取悦消费者,甚至消费者却无法得到应有的权利。 而关于垄断,亚当·斯密则有一段颇具辛辣的描述:"不论在哪一种商业或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有时甚或相反。……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亚当·斯密说的一点不错,垄断者都有些见不得人的手段。上世纪末,美国钢铁公司的总裁加里经常主持该行业主要成员参加的周日宴会,而宴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确定下周钢铁的价格。西方有人做过统计:在1,043 家大公司中,竟然有941 家承认或被证实有着非法的价格操纵。 正因如此,古典主义经济学们盛赞完全竞争。在古典经济学领域内,分析的前提也正是完全竞争。 幸好,亚当·斯密以后的一两百年间,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垄断还是个别现象。然而,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经济学理论已无法对其进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普遍垄断现象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而经济学们始终沿袭着"斯密传统",即将自由竞争作为普遍现象,而把垄断作为例外来构造他们的理论框架。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者马歇尔,则试图协调"规模经济"与垄断之间的矛盾,他把市场形态归结为两种,即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并因此认为: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会带来垄断的发展,而垄断会阻碍价格机制的自由运行,阻碍自由竞争的发展。 马歇尔一心想让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均衡,并证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在他晚年所著的《工业和贸易》一书中,还不忘协调这一矛盾。他认为,产业组织中,虽然有竞争和垄断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们只是程度上不同,而无实质上的差别。
![第27节:你争我夺的经济学-从竞争到垄断(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173082177.jpeg)
马歇尔试图协调矛盾的理论,却被后来的经济学者冠名为"马歇尔冲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已经越发显得站不住脚,很多市场并不是处于自由竞争或者垄断的绝对状态,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竞争和垄断。 张伯伦.jpg 发起"张伯伦革命"的经济学家 爱德华·哈斯丁斯·张伯伦(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1899~1967)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的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才正式宣告"斯密传统"的彻底结束。垄断竞争的观点,又称"张伯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