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在人生哲理方面,人们会对这个故事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不过,在经济学的领域中,这个故事其实回答了上一节的问题--人们消费欲望与消费行为是否一致的问题。实际上,消费欲望是一回事,而真正的"消费能力"又是另一回事。
![第9节:经济学的产生-从需要与满足说起(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387677201.jpeg)
也就是说,人的消费欲望是无止境的,但人的受到消费能力却要受种种限制。这个被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所忽略的实际消费能力,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为"需求"。 不仅如此,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并非一程不变,也就是说,需求本身是有"弹性"的。 这种"需求弹性"的概念,是由近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需求弹性"的意义在于,需求会对价格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价格升高,人们对该商品的需要会减少,而价格降低,人们的需求则会增加。 需求曲线.jpg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模型 马歇尔用"需求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化,这又被称作"马歇尔的剪刀"。图中,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D,表示需求量随价格上升反方向变动;另外一条向上倾斜的是供给曲线S,表示供给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两条曲线惟一的交点,就是供需的平衡点。 马歇尔还告诉人们,不同商品的"弹性"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受价格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商品价格越高,需要量越少。其中,有些商品受受价格变化影响大,被称作"弹性大"的商品,它们多半是一些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还有些商品不管价格如何变化,需要的变化很小,它们多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被称为"弹性低"或者"刚性需求"。 而且,并不是所有商品的需求曲线都是向下的。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这些的情况,价格提高了,反而销路更好,这往往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品味"或者炫富的心理需要。 马歇尔.jpg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是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总结,因此被人们称做"新古典主义"。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直到今天,《经济学原理》依然在各国的经济院校中作为教材来使用。 其实,马歇尔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真正创新的观点不是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弹性"原理处,就是数学分析为基础的个体分析方法的"静态经济学"。但是,他在自身所处的那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争论中得到了许多好处,这些争论不但激发了他个人智慧的火花,更为他作一次大的综合提供的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