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关于动荡、生存与应变:金玉良言》
9 钱到手后才有定论 这条规则非常适合企业家。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的口号。 可那不应淡化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企业家都应深知:收到支票以前什么都不是真的。你的创业计划绝妙也好,平庸也好,只有在支票收到后,你才能实现它。你可能会成功地重塑某个行业,也可能会败得一塌糊涂。钱到手前,你不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是好是坏。钱到手后,你才知道。 在我和比尔?泰勒为《快公司》杂志的创业计划四处奔走募资的时候,我总结出这条规则。感悟不是来源于我们收到的第一张支票,而是来源于没能收到的那张支票。下面就是事情的经过。 我们的创业计划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我都记不清具体有多少次了。我们征求过朋友和专家的建议。我们起草了法律文件,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然后开始寻找第一个投资者。我们决定以每股5万美元的金额筹资。那是一个漂亮的整数,而且,我觉得那也是我们潜在的支持者所能承受的数目。我记得自己曾练习过这样的推销语:“你今年要是不买一辆新雷克萨斯就可以帮助创建一家杂志社。”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特德?列维特。 特德曾是我的老板,他现在是我的顾问和朋友。在成功改造《哈佛商业评论》这份享有盛名却一度黯淡的杂志后,他从那里退休了。那以后,我们一直来往密切。在有了创办《快公司》杂志的打算后,我也告诉过他。邀请特德做我们的第一个投资者很有意义。他有一个大名片盒,装满了世界各地成功、富有和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名片。只要特德加入了,我们就可以联系他的圈中人并邀请他们投资。所以,请他来做我们的首位投资人是个不错的主意。 交谈的时候,特德冷静地看了看我们的创业计划书和法律文件。 “文件太多了。”他说。 特德就是特德。他对一切都自有主见,他的观点通常从对形式的评论开始。特德很注重文件给人的视觉印象,认为那反映了文件背后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不只是一句话呢?”他问,“最多一页。如果想让我投资,那些文件就应该写得短些。” 我和比尔都说就理论而言他是正确的。如果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握一下手那就更好了。但律师认为正式的文件对双方都有好处。再说了,如果不想读完所有的法律文本,他只要在文件最后一页上面签字就可以了。 他说他需要看一下那些文件,我们离开了,心里带着一丝暖意,以为我们的第一张5万美元支票指日可待。 一个星期过去了。特德没有消息。我给他打了个电话。 “还没时间看那些文件呢。”他说。 我不想让他感觉有压力。我跟他说不急,在他看过以后再跟我联系。 又一些日子过去了。渐渐的,从第一次会面时的暖意变成了冷淡和不明朗的迹象。事实上,特德从未明确表示不愿投资,但他并不是很乐意的态度也逐渐明显。我明白了。那是他的钱。他过去一直是我们的朋友,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给予我们帮助,他不签支票也没关系。 从这件事情上我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钱没到手前,一切都没有定论,交易还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是真的。 感言 常有人讲:“钱拿来再说,没钱靠边站。” 钱不仅能说话,它还可以让事情发生——它能把说的话转变成行动。 这些年,我遇到过两类创业者。其中一类喜欢说话,他们告诉你所有支持他们的创业计划的重要人物。他们告诉你自己主持过的每场会议、自己参加过的每场会议,以及每个曾许诺跟他们合伙的人。多数情况下,他们的创业计划没得到实现。

另外一类为他们的创业计划准备了简短的介绍。就此为止。之后便一门心思地忙于筹资,期望有一天计划能实现。他们并非每次都能成功筹资,但也绝不对此喋喋不休。 你有必要记住金钱不是至高无上的,即便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如此。 但它却是一切的开始。特别对创业者来说是如此。 所以,写句提示语贴在你的办公桌上吧:“1美元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