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制造了一个“天花板”,让企业不能够突破,妨碍企业成长为一个好公司和大公司,那么向“导演+制片”的模式转型,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冯仑
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公司能长多大。比如你的商业模式是零散开餐馆,就总做不大;但改成麦当劳的连锁经营的方式,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的商业模式大体分三种:
最早房地产普遍的商业模式就是“地主+工头”,以土地储备为能力,企业通常由建筑公司转型而来。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的公司很多,一定阶段也能做得比较大,但无法持续。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包括一部分金融市场的改变,出现了第二种商业模式,叫“厂长+资本家”,注重产品的开发能力和资本能力。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住宅公司,今天的万科就是代表,市值1400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
目前,房地产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导演+制片”的模式,主要的市场也从住宅转向商业不动产。美国最大的住宅公司市值最高时期达到120亿美金,同期最大的商业不动产公司的市值接近400亿美金。
导演加制片怎么来做房地产呢?先看看张艺谋是怎么做电影。张艺谋做电影有3笔收入。一笔是权益金,就是干股。比如《印象刘三姐》,这个演出一年收入在2到3个亿,张艺谋的权益金据说是5%,大概1000多万元,年年都有;一笔是导演费,并且整个拍摄全部由张艺谋来组织;最后一笔是超出约定票房部分的票房分成。
就这样,要投给张艺谋的钱都已经排到3年后了。为什么?因为张艺谋或者冯小刚这样的导演,总让人对他们有期待,好或者不好都是期待,具有稳定的购买人群,这是最牛的。
在这个游戏里面,版权不是张艺谋的,投资也不是张艺谋的;但按投资回报来看,张艺谋挣的钱最多,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给张艺谋拍,也是最有保障、回报率最好的做法。
房地产的“导演+制片”模式也是如此。一块地,5个人做有5种投资回报率,给最有运营能力的人做,这个人拿走很多钱,可留给投资者的也多。
土地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房地产的商业模式演进到靠能力、靠品牌来挣钱,而不是单靠土地来挣钱。
土地是个空间生意,纽约发展了200年,到现在还有土地,为什么?很简单,500米高度以下的建筑已经成为常规技术,空间容量呈几何级数增大。另外,一些旧建筑在价格上涨时也完全可以进行重建。美国光一个曼哈顿就有很多家房地产企业在反复折腾。
另外,IT行业也很有意思。IT行业中的制造业,比如PC机,利润可能只有2%左右,而网游的毛利润是80%。前者对成本非常敏感,边际利润很低;而后者一个服务器增加上百万用户,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边际利润极高。因此,从商业模式上讲,前一种再大也有极限,而后一种企业的增长几乎是无极限的。
这就是商业模式在一个行业里的反映。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自己所在企业、所在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不是给你制造了一个“天花板”,让你不能够突破,妨碍你成长为一个好公司和大公司。这也是万通一直坚持美国模式、坚持向“导演+制片”模式转型的原因所在。
(作者为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