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技所总经理郭书贵
文/特约记者 胡信勇
8月13日,首家全国性技术交易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中技所”)在北京正式揭牌。中国技术交易所将采取公司制运作模式,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中海投资管理公司、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作为股东,注册资本为2亿元。在成立当天,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做了重要讲话。他说,希望中国技术交易所总结和借鉴技术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制度、机制和规范,创新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聚集各类要素资源,完善技术产权融资等配套功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平台,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的技术交易中心,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国技术市场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技所定位于交易咨询、技术评价、信息发布、融资促进等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充分发挥技术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造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平台、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的操作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8月24日,扬子江药业集团以5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天津药物研究院的新药盐酸马尼地平及片技术项目,成为中技所成交的第一单交易。近日,记者对中技所总经理郭书贵进行了采访。
中国科技财富:此前,在科技系统主导下各地成立了地方性或者区域性的技术交易所,在知识产权局主导下在全国也建立了38家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随着强制技术交易进场的政策取消后,这些技术交易所/中心的“生意”大大受到影响,很多都沦为技术交易的中介服务。请您谈谈成立全国性技术交易机构的必要性?
郭书贵:有很多机构在做技术转移、转化的工作。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专业性。但每个机构的资源、精力也都有限。一个机构再厉害能够拿到50个项目、60个投资者,他所做的也就是50个项目和60个机构之间的促进。交易所很专业,能做,可以找很多人,规模上翻十倍,就是500个项目和600个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换一种方式,能够形成业务互动机制或是交易合作模式,包括运营机制,这种合作模式就是业务互动、资源共享、利益分成,能够促进技术交易的活跃。中技所的大股东北交所做了六七年,对于会员的互动机制有成功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立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所很有必要。
三大问题困绕技术交易
中国科技财富:技术交易环节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节中的一个短板,在您看来,技术交易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郭书贵: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看法。技术交易转化难,有各方面因素。我个人认为,技术转化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从技术供应主体来说,技术的绝对量很大,每年申请的专利以万计,真正有效的有多少,这个不好判断。在技术交易的过程中,有个大难题,更多的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刚刚从理论上、实验室出来的东西,离产业化还很远。有很多技术是为了发表论文,而不是从实用化角度出发。而从需求角度看,企业最想要的技术是离产业化越近越好,比如有样机,甚至连生产线都准备好了,购买后就能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供需双方脱节了,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中间有条河,还没有桥。
二是与技术市场发达和完善程度有关系。国内技术交易做了很多年,效果很明显, 2007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26亿元,2008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2665亿元。但是从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来看,有些该建立的还没建立起来。比如定价问题,这么多年来市场定价难一直没有解决。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这个也难,但它至少有一个渠道,这就是资产评估,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构。尽管说评估机构还不太令人满意,但好在还有一套体系作为参照。对于技术交易来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体系,至少连基本的一套都还没有,很不健全。目前市场上也有机构在做这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估如果按照贴现的方式来做,多是从企业角度去考虑,层层打压。这种评估方法对资产转让相对来说还可以,但对于技术来说,在交易结算程度上,还不能令人满意。很多老教授十年寒窗,就盯着某项技术,恨不得要天价;企业家却不看这个技术是花了多少时间研试而成的?整个过程中吃了多少苦,而是看技术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能不能改造生产线,又大大提高效率,而不是成本、时间。有没有机制完全解决定价难的问题,这个很难办到,但我们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作为参考。实际上包括配套的体系阻碍了技术交易。
三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问题。技术无论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行为,最终推动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力量是谁?是这项技术后面的科技人员。如果一项技术的转移转化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有效地联系起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项技术的转化率就不高。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中国科技财富:针对这些问题,中技所有哪些思考?你们将有哪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郭书贵:作为交易所,能不能提供某些服务,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某些环节或是某几个环节做出一些贡献,能够更规范一点。这是中技所的目标和特色。
围绕刚才说的问题,首先,我们给供求双方搭桥、造船。要实现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对接,简单地说要量大,一方面要让技术、投资人充分地聚拢,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具体项目对接的问题;一边是离产业化比较远,另一边是希望找到可以产业化的技术。这个过程需要小试、中试甚至产品样品的生产等过程。在这中间有无结合点?我们在做业务的过程中,接触甚至合作的机构看到了里面的商机,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孵化器抑或央企,他们在某个领域有着足够的经验,有着完备的实验设备和人力资源储备,有能力做孵化,那么就极有可能不以产业化为目,对技术进行投资合作开发,等孵化到一定阶段再卖,实际上把它作为技术投资。通过“低价买-孵化-高价卖”这样一个过程,把技术孵化成可以产业化、企业愿意购买的技术。我们叫做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培育一群做小试、中试、孵化的机构,来弥补现在的技术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错位。
其次,我们对于技术定价也有一些探索。不是我们来给某项技术定价,做出有法律效应的评估报告,通过一些途径,比如说从几个角度来提供一个第三方的相对公允的参考区间。这个区间对于你的谈判能够起到某种促进作用。比如对于技术交易的历史数据做深度挖掘和分析,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对定价有所参考。另外一个角度,希望从评估角度来促成形成交易价格。评估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个技术的价格是多少,不是张三李四说的,也不是评估机构说的,而是市场上经过充分竞争后的最高的一个价格。这个价格怎么谈?怎么去促成?首先要有个参考。中技所有个专家库,库里专家包括技术、政策、市场、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库里的专家共同来对某一个特定技术或某类项目,按照市场化程度,来做个分析和评价,可以从各种角度综合出一个可以参考的价格区间。按照经验和历史数据的参考出具的参考区间价格,可以为双方落差较大的价格区间找到一个谈判的基点,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供需之间谈判的时间。
此外,我们再谈综合服务。技术转移不是一个简单的从甲卖到乙的过程。它实现交易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许可、并购、重组、买卖等多种方式。我们找到一个突破点,从交易信息的简单数据登记的推动,到中间的结算、风险融资并购、后续的技术登记甚至后续的开发生产管理等都可能介入,把技术交易这个链条做长、做透。比如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人员在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收益问题,这样便能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至少能够作为一个力量来推动技术产业化。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股权激励,北京市政府对此很重视,专门成立工作组,北交所成为成员单位,中技所也在推动,试图找到一套让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的机制。
未来的中技所甚至成为政府的一个平台,如技术转移、一些政策性和资金上的扶持,这是一个窗口,在这里办了,就可以获得政策优惠享受。这也是可以想象的,政府应该推动。
中国科技财富:要做一个全国性的交易所就要到地方去,中技所在地方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还是和地方交易机构合作的方式?
郭书贵:合作是必须的。现在已经和两个机构在谈。我们谈到了跨区域,甚至跨国际的,都必须有相应的网络服务渠道。现在是以合作方式,简单的粗线条的合作。没想过派一帮人马到外地开分店,这并不经济,而是采用和当地机构合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