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3月7日下午,四川代表团第三小组。不少人忙着找人给自己的议案、建议签名。
汪俊林代表第三个发言。“充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没错,可企业也有用工需求限制。”汪俊林是郎酒集团“掌门人”,此言一出,不少本在会场内走动的人停住了脚步,“还不如鼓励创业”。
“说起来容易,但谁来做?”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代表快步回到自己座位,半蹲着接过话头,“大家都说电子科技大学出‘老板’,但是各位看看,有几个是刚毕业就创业成功的?丁磊么?不是。”胡树祥娓娓道来,现行大学教育模式,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足。
“头脑空空、两手空空、经历空空,你让他们怎么创业?”胡树祥有些激动,“很多人都说大学生好高骛远,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话题被挑起,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鼓励创业的想法我赞成,但确实存在一个问题,现在市场环境不好,许多中小企业都生存困难,从零开始岂不更是雪上加霜。”王瑜代表忧心忡忡。
“为什么不把大学生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和胡树祥一样,很多人脸上开始现出豁然开朗的表情,王瑜重重地点了一下头,“一个缺市场、资金、经验;一个缺创新的头脑,加在一起出现什么化学反应都有可能。但接着又有第二个问题:大学生愿意去中小企业么?”
“不是去,是合作。”第四个讨论者——陈五一代表举例,“以前有两个研究生在我们研究所实习,看我们忙得根本没时间画图,就出去租了间房子,从接收我们的画图生意开始,发展成了三四十人的规模”。
“能马上找到市场,他们算是幸运的,但毕竟是少数。”胡树祥插话,他给出一个自己前期调研的数字:所有创业的大学生中,仅有不到2%的成功率。“如此高的创业风险,莫说银行不愿意贷款,恐怕多数家长都不愿意出钱让子女去冒险”。
“那就允许他试错。”对于胡树祥的担心,在座者倒很有信心,各种建议纷纷抛出——
政府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基金,解决创业初期创业资金阻碍;
建立企业与大学生创业园区联动机制,让企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参与者和利益共享者;
适当扩大大学生创业扶持范围,将毕业3-5年的大学生均纳入其中;
引入风险投资机构……
不知不觉,分针已经走了大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