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妍
“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起舞。”看到这几个字,相信很多人脑海中就能回忆起那耳熟能详的广告。燕舞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品牌营销的高手,但在产业转型上却接连失手,最终成为黄花。
[小标题]缘起
1982年,第一代燕舞收录机在江苏盐城诞生。
其时,日本三洋收录机已打入中国市场,上海亦有几家工厂在生产收录机。燕舞的决策者十分清楚国人对于“上海货”与“进口货”的推崇。于是避开南方市场,避开与原有品牌的质量比较,在计划经济垄断的氛围下,派出业务员到西北市场推销。
1983年,燕舞决定到北京开商品展销会,带到北京的700台收录机被迅速地抢购一空。这一新闻,轰动了北京城,也轰动了全国,燕舞一炮而红。
[小标题]巅峰
燕舞之所以能“红得发紫”,与其当时高明的营销术密切相关。
首先是广告投入,从1984年到1987年,燕舞的广告投入超过400万,这在当时本身就能成为一则新闻。单是我们最熟悉的那条电视广告,燕舞就投入40多万元,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轮番轰炸机效应,观众想不看到都难。
燕舞曾经在北京举办过三场记者招待会,与会人员都可以得到精美纪念品。出色的媒体公关,为燕舞综合形象的树立出力不少。
燕舞还率先提出“售后三包”的概念,对出售商品实行售后跟踪服务,这也为燕舞赢得了良好口碑。
此外,燕舞堪称企业文化的先行者。公司在1986年起创办《燕舞》杂志月刊,每期3000份,免费赠送全国各地的经销单位及有关部门。其后,燕舞集团公还和全国省级广播电台开辟了“燕舞之声”栏目,架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空中桥梁”。
1990年前后,燕舞还在北京举办了两场春节联欢会和一场音乐会。
燕舞的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攻势,使其成为了当时音响行业的霸主。在1980年代后期,燕舞的总产值就高达10个亿,拥有职工4500人,收录机年销量150万台。
[小标题]倒闭
1990年代初,随着CD、VCD等新型家电音响产品出现并普及,燕舞集团在产品开发更新方面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从1993年后开始明显地走下坡路,一度旺销的“燕舞”产品积压,大量欠款无法回收。1996年底,走进绝境的燕舞集团终于宣布全面停产。两年后,曾经是中国响当当名牌的燕舞集团黯然倒闭。
原文刊于三联《竞争力》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