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其名,“中华”铅笔代表了中国铅笔,它是1930年代实业救国潮的产物。1935年,在内外忧患的旧中国,几个满怀实业救国理想的年轻人艰难筹得5万元资金,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制铅芯、铅笔板、笔杆及外观加工的铅笔制造厂,起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并大力宣传产品是由“中国技师、中国原料、中国资本”制造的,同时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字印在铅笔上,以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
由于抗战影响以及1945年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中铅公司入不敷出,资金周转困难,至1949年已陷于半停工状态。
[小标题]缘起
1950年7月,中铅公司被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合营后,中铅公司逐步还清债务,并扭亏为盈。
建国后,大规模经济建设给中华铅笔带来机遇,为打破工程设计绘图铅笔市场被舶来品牢牢占据的局面,中铅公司在1954年设计出规格齐全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其出现在我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由此从铅笔进口国转变为铅笔出口大国。
1965年,中铅公司年出口产品达1.13亿支,占国内铅笔总产量的1/3以上,“中华”铅笔成为中国铅笔的代名词。
[小标题]转身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停滞,1980年代初,中铅公司重新投入生产。1985年推行厂长负责制以后,1990年中铅公司人均利税突破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列行业之首,成为中国铅笔市场中的绝对领导者,当年被核定为铅笔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1992年,中铅公司成功上市,1998年年销售额已达到7亿元。此时,中铅公司又适时从传统制造行业进军黄金珠宝行业,控股上海老字号“老凤祥”。
对老凤祥控股,使中铅公司的年销售额突飞猛进,铅笔渐成盈利上的“弱势”业务。但“中华”铅笔仍是中国铅笔唯一能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品牌。
原文刊于三联《竞争力》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