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崇拜那些高科技公司,要注意他们的研发费用是不是已经挤占了投资者的大块利润。
文|CBN记者 崔鹏
插画|陈杨
一个投资者要想成功似乎并不难,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够了。比如,他应该在1975年用1万块买入Intel;然后在1987年卖出Intel股票买入微软;而等到2004年,这又是一个换股票的时候了,这个投资者这时应当机立断卖出微软买入谷歌。
毫无疑问,如果按照这一流程处理股票,这个投资者肯定已经阔步走进了福布斯花名册,而他的资产应该有1亿元以上。不过这样的投资者在现实中还没有出现—在很多意淫投资的小说和一些民间投资家的博客里好像出现过—其实如果只要有耐性并在适合的时间段里投资这三只股票中的一只,他也就可以用赚来的钱好好过余生了。
虽然经历了2000年的高科技泡沫大清算,但是出色的科技公司的确会大大超过整体投资市场的增长水平,整个市场也乐于对科技类公司给出高于其他类型公司的市盈率,这似乎就是投资者寻找的“圣杯”了,但上帝或佛祖会保佑你正好抓到这么个好阄么?难说。
要投资高科技股票,其中一个很大的难题是,投资者很难分得清以后哪种科技是有用的哪种科技是不靠谱的。不要说对高科技领域不是很了解的普通投资者,就是那些专业人士也往往迷茫的不得了,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这个落地式电脑定价为10600美元,生产它的是霍尼韦尔公司,但当时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生产的这种计算机能带给普通人什么用处,大家经过头脑风暴的碰撞后认定这台计算机很适合给美国的家庭主妇使用,比如给主妇们计算收支账目。因此在给计算机做外形设计时还特意给主妇们加上了一块案板,主妇们在使用这台计算机前还可以免费接受编程培训,这台计算机的广告图片上画着一位系着围裙的主妇,她正轻抚着那台机器,下面是两行醒目的文字:“但愿她的厨艺跟得上霍尼韦尔的运算能力。”当然这种计算机一台也没卖出去。
这种科技预测几乎和预测股市走势一样难,即使是比尔?盖茨这样的伟大人物,他在1995年《未来之路》里的预言颇有前瞻性,但从整体来看也只能达到半错半对。比如他在对媒体的预测这一点上就恐怕有点太超前了:“阅读将完全成为网络行为。今天,仍有不少人在读报和看杂志,即使最狂热的PC用户也会偶尔读一些纸质媒体。随着各种设备体积和便携性的改进,事情就会有所改变,所以在今后五年的某个时间点上,我们就会迎来这种转折。”—幸亏盖茨的预言没有实现,不然我们这群纸媒从业者,很可能现在就要靠装成盲人给人按摩过日子。
另外又比如盖茨关于黄页的预言,“黄页的使用率会越来越低。在未来五年里,最终会变成零,或接近零。”这个预言明显有问题,据我所知我的电话就已经被贩卖给了6个卖汽车保险的和3个骗我要退税的家伙。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当属微软对网络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这也是后来谷歌威胁微软龙头地位的原因之一。
长期投资者没有很好的方法来判断科技的走向,所以他们对科技企业的投资也基本保持谨慎态度。这些投资家中很多人认为高科技企业看起来很有前途,但这种前途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投资者的想象上;此外市盈率太高,如果预期收益稍微弱于市场预期,股价就会暴跌,从而造成市场风险太大。
股神巴菲特对高科技企业就素有偏见。其实,巴菲特很可能成为咱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杰出投资者,在1975年、1987年和2004年,他都有足够的现金来参与这些高科技企业,而且在Intel开始筹建的1969年,他还正好在格林奈尔学院出席会议,Intel的创始人之一鲍勃?诺伊斯还是巴菲特的朋友。巴菲特当时掌控的资金已达到1亿美元以上,但是筹建Intel的260万美元里没有巴菲特的一分一毫。
大型计算机公司Control Data创始人威廉?诺里斯也和巴菲特是亲戚,诺里斯是巴菲特婶婶的弟弟,当时这位婶婶在是否应该投资诺里斯公司这件事上还咨询过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诺里斯离开当时的雷明顿?兰德公司是疯了,而且IBM也根本比不上雷明顿?兰德,当时已经有了这两家计算机公司,“谁还会需要另外一家计算机公司呢?”于是他错失了一个可以赚大钱的机会。
即使在1990年代的网络泡沫前的舆论轰炸中,巴菲特和芒格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也拒绝讨好投资者、接受高科技公司,查理?芒格管当时那些煞有介事的网络公司叫做狗屎,他们拒绝给狗屎投资。
除了对科技一无所知之外,巴菲特拒绝投资高科技公司更有技术上的原因,他认为高科技公司往往很难判断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高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专利权的保护和技术上的优势,既然如此,那么技术型公司的优势也很可能很快被另外公司的新技术所代替—比如微软就害怕谷歌技术革新带来的对自己的危害—也正是这个原因,高科技公司被迫要投入大笔的研发费用,以使自己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Intel每年的研发费用要占到公司毛利的30%,如果不保持这种高投入,则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被竞争公司超过。高科技公司除了软件公司以外,还有制药公司,比如默克公司,每年要花去毛利的29%用在研发上,另外要花费毛利的49%用于新药的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这样的新产品要吞噬公司每年毛利的78%,而且花费上十亿美元研发出品的药物会在若干年后失去专利效用,仿制公司就会一拥而上,届时默克在商场上就会失去优势。
而巴菲特一直持有的可口可乐公司,虽然他们把大笔的费用用在销售上,却几乎没有研发费用。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的另一只重仓股穆迪公司,销售管理费用更是只占到毛利的25%,也几乎没有研发费用。而此类公司也不用像高科技公司那样惴惴不安,他们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地位的速度也相对较慢。根据查尔斯?范恩的《时钟速度》中估计,高科技公司的产品过时速度,比如半导体或者计算机为半年到1年,公司的更新速度为2年到10年;相对快餐公司更新速度是5年到25年;最为合算的是那种“让人上瘾的资本主义”烟草公司,它们的更新速度为20至30年。
对于中国公司人来讲,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在A股上市的公司,真的高科技公司是寥若晨星—伪高科技公司倒有不少—所以如果中国的证券分析师向你推荐高科技公司来投资,那你还是小心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