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2009年第40期
Book(1041-2018)
2018年,真的是传统书籍的末日吗?巨大的变革即将发生。《第一财经周刊》记者赶赴法兰克福书展,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他们都在法兰克福”
全世界的作家、出版社、印刷商、经销商和电子书制造商都涌进了法兰克福。不过,其中一些人可能明年就不会再来了。
文|CBN记者 姚晨晖
“感觉半个北京城的人都在这里。”10月14日,法兰克福书展第一天,主宾国中国开幕的主持人杨澜偶遇了她的老朋友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发了这个小小感慨。这也不奇怪—这次书展,“主宾国”中国代表团包含近三百个出版机构,总人数达两千多人。
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每年在书展上达成的版权交易份额约占世界全年总量的75%。今年,29万名出版商及参观者涌进这个人口只有六十多万的德国城市,40万种图书在这里展示,每天都有海量的版权交易在这里成交。
在这里遇到什么人都不奇怪:出版商、印刷商、图书经销商、版权代理人、软件提供商 当然,永远少不了的主角还是作家。
10月16日恰好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82岁生日。这位书展常客来到施泰德尔(Steidl)出版社的展位上,参加《铁皮鼓》一书出版50周年的纪念会。他举起香槟,同夫人碰了碰杯,一饮而尽。随后,大家换了个场地,在鼓声的伴奏下,格拉斯铿锵有力地为观众读起了小奥斯卡的故事。
今天的大明星是赫塔?穆勒,虽然书展前刚刚染了场病,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科得主还是出现在会场。16日,穆勒坐上了德国电视二台设在书展现场的“蓝色沙发”,与主持人讨论起自己作品中的寓意,导致整个大厅被闻讯前来的观众堵得水泄不通。
这次书展上,有二十多家中国出版社参加了穆勒作品中文版权的竞争。“译文出版社向来很关心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权经理周敏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8号馆是书展上最受关注的一个区域,这里集中了几乎所有英美国家的重要出版商。威利、企鹅、麦克米伦、兰登书屋等大牌出版集团都这儿搭起了城堡一般的展区。
不少出版商打起了中国牌。企鹅的大灯箱展示着十几本中国书的封面,哈珀?柯林斯这边,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摆放在显著的位置。
不过,很少能有人坐下来认认真真读一本书。版权经理们总是拖着拉杆箱,行色匆匆地奔赴一场场交易谈判。法兰克福书展太大了,假如沿所有摊位都走一遍,距离足足有35公里。
今年已经是周敏第五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了。五天时间里,她一共参加了约二十场与各国出版人之间的会面。“通常不会当场签订版权合同,但会跟他们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或者认识一些新朋友,做一些意向性的接触。”法国伽里马出版社、德国朗氏出版社和一家美国的文学代理公司都在周敏会面的列表之中。
竞购、采访、拜访、干杯??所有这些都是法兰克福书展上最常见的场景,明星作家、明星作品的争夺、合作,推广和曝光,就是法兰克福的主题。
不过,也有例外。一个叫“唐家三少”的中国作家引起的关注不比穆勒小。15日,这位隐身于网络后面的作家,一身西装坐在台上,相当慷慨地跟观众分享了自己创作网络文学以来每年的收入数字。
这一天,4号馆举行的“创新论坛”,主角是唐家三少背后的盛大文学。“盛大文学的发展:从网路、电子书到无线”—这个研讨会的名字透露了这家公司受关注的原因。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表示,他们旗下的三家文学网站每天提供超过5000万字的内容更新,日页面浏览量最高时达5亿次之多,拥有3600万注册用户。
在提问环节,一位来自印度的出版人疑惑地问道:“我们该如何像盛大一样,吸引如此多的作者和读者参与?”
三年以来,电子书和数字版权交易一直是法兰克福的焦点话题,今年同样如此。而且,虽然美国依然占据了电子书90%的下载量,可中国成了最多人关注的电子书市场。
10月13日下午,书展还未开幕,中国主题馆已经涌进不少记者和参展人士。入口处悬在半空中的32台汉王电子书阅读器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汉王科技的策略顾问解建新与一位来自巴西的教科书出版商聊起了Kindle和电子书阅读器在教科书市场的应用前景。这位出版商随后遗憾地表示,巴西“大概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赶上中国现在的水平”。
就在4号馆德国书商协会展区里,已经摆上了四五台不同品牌的电子书阅读器,其中也包括汉王的一款。据汉王驻德代表姚德清介绍,汉王已经与德国书商协会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后者将在libreka! 电子书网站上销售汉王的产品。
书展期间,libreka!每天向注册用户提供一本免费的电子书下载。15日,网站被蜂拥而至的网民挤爆了,只因这天供免费下载的书是赫塔?穆勒的作品《呼吸钟摆》。
同样在书展推出电子书阅读器的中国厂家还有方正。由方正集团旗下方正飞阅与中国移动旗下卓望信息合作推出的“文房”(WeFound)电子书阅读器,外形酷似亚马逊的Kindle,定价4800元人民币。这一价格除了阅读器外,还包括三年无线上网套餐加前1万名三年免费下载畅销书。
书展上最抢眼的东西是电子书阅读器和iPhone。一共有491家厂商带来了自己的电子书阅读器和iPhone客户端。
来自法国的Bookeen是欧洲第一家生产电子书阅读器的厂家,它的产品也跟汉王一样出现在了德国书商协会的展区上。创始人洛朗?皮卡(Laurent Picard)把三个大小不一的阅读器摆在一起:第一代产品拥有10寸的彩色显示屏,臃肿不堪;而第三代产品Cybook Opus则使用了E-INK显示屏,简洁轻便,单手即可操作。
姜婷婷对书展有点失望。她是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永成印刷有限公司的经理,公司主要业务是印制儿童故事书和礼品包装盒。“以前我们经常去参加广交会,来法兰克福还是第一次。”这个16平米的展位花去了他们1万欧元。
不过,来公司展位前谈生意的人并没有她预期的那么多,因为跟数字化产品相比,印刷企业没有统一的展区,信息也相对分散,不太容易让客户找上门来。
姜婷婷决定明年再来法兰克福参展。可是残酷的事实是,这个书展,以及这个图书出版行业能给传统印刷商提供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在日本展区里,大日本印刷(BNP)的展位并不起眼,正对面就是出版了《哆啦A梦》和《名侦探柯南》的小学馆。大日本印刷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来开展印刷业务的,恰恰相反,他们的传单都是关于数字化出版的最新技术。
根据德国出版业杂志《书业报道》9月份对84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进行的一项调查,80%的受访者认为数字化带来的是机会而不是危机。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认为,到2018年数字化出版将超越传统的图书—就在前年,还有很多人坚信,数字化产品的赢利不会超过传统书。
2018年,那会是一个转折点—如果书籍都变成电子的了,那一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是不是应该在网上召开?
“每年都有一个新敌人”
所有人都在说,“嘿,看看数字化对唱片业做了什么”,可出版商们别无选择,只能与一个比一个凶猛的敌人合作。
文|CBN记者 姚晨晖
2008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人人都在谈论Kindle,虽然亚马逊根本没有来参展。可那一年,亚马逊借助Kindle创造了一个并不亚于iPod的销售奇迹,更掀起了一场阅读革命。
今年人人都在谈论谷歌—这次谷歌来了,并且在书展上发布了“Google Editions”。谷歌派出参展的官员竭力说服欧洲接受这个网上书店计划,可换来的却是更多的猜疑与指责。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鲁斯(Roland Reuss)形容Google计划为“一堆极端可笑的宣传垃圾”。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呼吁“欧盟著作权必须受到保护”。
所有人都在说,“嘿,看看数字化对唱片业做了什么”,可这群惊弓之鸟就算能阻挡谷歌在欧洲开书店,但谷歌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已经对图书扫描了好几年,没人能让扫描仪停下来。
2008年的时候,印刷商和出版社是书展现场表现最慌张的。果然,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Kindle就把它们推到了热锅上。
到今年6月,可供Kindle用户下载的数字内容已增至30万种图书、29种杂志和38种报纸,并且难得的是,虽然Kindle在电子书终端市场拥有垄断地位,却显得并不小气。
美国作家协会执行官Paul Aiken透露,亚马逊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的电子书支付给出版社12到13美元,尽管这些书的售价通常都在9.99美元。据调查机构Sanford C. Bernstein &Co。称,目前出版商从一本电子书中通常可以赚得2.15美元,而一本实体书则只能带来26美分的利润。
问题是,Kindle表现得越慷慨,书商们就对它越恐慌。
谁都知道电子书是图书业未来的希望,可是出版商们并不想让亚马逊独占市场—垄断总是坏的,何况亚马逊还有劣迹在先。2008年,阿歇特英国公司不肯同意亚马逊的支付条款,后者就干脆从阿歇特重点图书的页面上撤掉了“购买新书”的按钮。阿歇特英国公司CEO Tim Hely Hutchinson在一封公开信中回应说:“每一年,亚马逊都从一家出版商转到另外一家,要求它们给予更大的折扣,在别人折扣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利润。”
“我们不想这个市场一家独大,”阿歇特出版集团数字媒体部副总裁玛雅?托马斯认为,“我们想让出版商和作者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就是‘百花齐放’。”
美国作家协会的Aiken表示:“整个出版界都对Kindle颇为紧张,生怕它会垄断电子书市场。”而Sanford C. Bernstein &Co。的分析员Claudio Aspesi则火上浇油地预测说,亚马逊可能把电子书售价提高到12.50美元,同时减少出版社分成,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还有更可怕的,如果Kindle真的取代了印刷图书,出版商本身的许多价值也将不复存在。人们已经可以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自己PDF格式的作品,也就是说,在将来亚马逊本身就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出版商。
今年5月,亚马逊发布了宽屏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DX,支持PDF格式的文件。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开玩笑说,Kindle DX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帮助减少打印机墨盒的使用。
其实,在Kindle模式下,岂止是打印机墨盒,传统出版行业中从出版社到读者之间的环节,即印刷厂和发行商都完全可以被省略。
这些公司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我们主要是一家印刷公司,”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大日本印刷全球多媒体部部长铃木英之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但我们的顾客—出版社已经开始要求我们把书的内容同步制作成(适合手机阅读的)电子书。”
除了销售客户的电子书之外,大日本印刷(BNP)还拥有电子图书销售网站mobilebook.jp 34.7%的股份,这个网站负责为出版社提供制作电子书、翻译及出口、为客户搭建电子书销售网站等一系列数字化出版技术。
不过,比起亚马逊,这些传统企业手脚还是太慢了。它们急需另外一家巨头出现打破垄断,以便给自己喘息之机。正如哈珀?科林斯出版集团总裁Brian Murray所说“出版社和作者都盼望市场上有良性的竞争,使亚马逊和Kindle最终不会成为出版业的苹果和iTunes。”
果然,今年谷歌来了。可它让参展商们压力更大。
在书展上,谷歌图书服务的出版商合作伙伴计划负责人汤姆?特维(Tom Turvey)向记者宣布,谷歌将于明年推出线上书店服务平台Google Editions:“谷歌电子书将会允许消费者通过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阅读,甚至也包括Kindle阅读器。”
特维表示,消费者直接从谷歌购买电子书,谷歌将分给出版商63%的收入,自己保留37%的营收。而假如消费者是通过谷歌图书浏览服务转到其他网络零售商来购买电子书,那么出版商将获得45%的收入,剩下55%的收入中绝大多数归零售商所有。“我们预计大多数用户将会前往我们的零售合作伙伴处购买图书,而不是通过谷歌。我们更像是一个批发商,或者说图书分销商。”特维解释说。
听起来还不错?可更多“业内人士”却说这不是拯救,而是宣战。
在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一场名为“What’s New About Google”的研讨会上,海德堡大学教授鲁斯对谷歌负责英国扫描业务合作的圣地亚哥?德?拉?莫拉(Santiago de la Mora)说:“你们彻底改变图书市场,代价将是出版商被彻底击败。”莫拉则回应:“我们要让绝版书籍死而复生,让全球18亿网络用户更加容易接触到绝版书目。”
早在2004年,谷歌就推出了免费的在线图书搜索服务Google Books Search,到2008年底,谷歌图书搜索中已有图书800万部,今年年底预计达到1000万部。而Google Editions项目将使谷歌首次从其图书业务中盈利。到2010年上半年,谷歌将提供约50万册电子书用于销售。这两个计划在几年的时间里引发了全球各地源源不断的争议浪潮。
2005年,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以及一些作家和出版者针对图书馆计划提出了集体诉讼。他们认为,谷歌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制作电子版图书是侵权的。而谷歌则认为,根据美国版权法,“公平使用”(Fair Use)的信条是被允许的。 2008年10月,谷歌与美国出版商协会就版权官司初步达成和解,谷歌在支付相关费用后,可以继续扫描图书馆图书。
不过在欧洲,人们普遍对谷歌这个项目相当抵触,他们认为,谷歌这一做法违背了欧洲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即只有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复制其作品并将其收录在互联网上。
在中国,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表示,它已经在谷歌的电子图书馆中发现了570位中国作者的逾1.7万部作品。部分中国作家就此对谷歌发起了联合抗议。上述协会常务副干事张洪波表示:“有些人认为,根据美国法律,谷歌提议的和解方案也适用于中国作者的作品。我们不接受这一观点。”
每年都有一个新的敌人。2009年,出版商们迎来了谷歌。对于那些希望保留自己话语权的出版商来说,能够自主定价也让它们更容易接受这项合作。在亚马逊之外,它们又多了一项新的选择。但谷歌要做的事情跟亚马逊一样,相比之下,谷歌做得更为彻底—甚至亚马逊也有理由对谷歌的庞大计划感到头疼。